[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 一等奖: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新策略及机制研究

发布日期:2021-07-21

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评审工作已结束。经中国抗癌协会专业组评审(初评)、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终评)、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励领导小组审定,通过了获奖项目共18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科普奖2项。经上海市抗癌协会推荐的项目共10项,其中一等奖获奖1项,二等奖获奖2项。


项目名称: 胰腺肿瘤外科治疗新策略及机制研究

奖项等级: 一等奖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要完成人: 虞先濬,罗国培,吉顺荣,施思,梁晨,徐近,刘辰,刘亮,秦毅,倪泉兴

 

团队照片

image.png


项目第一完成人照片及个人简介


image.png

l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l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l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

l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l  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l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l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工匠

l  复旦大学首届“名医工程” 入选者

l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l  CSPAC中国胰腺癌多学科协作组组长

l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委员

l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l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l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Fellow FACS

l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中德国际重点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2项;总计获得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

l  以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GUTAnn SurgCell ResAutophagy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总IF900,单篇论著最高IF44.5

 

项目介绍

(一)项目简介

   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包括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发病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6位,5年生存率不足10%,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较既往上升5倍,其异质性强,临床治疗难度大。

本项目历时10年,从胰腺肿瘤的手术技术、预后预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胰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新策略,显著提高了胰腺癌术后中位生存期(14.4→23.6月), 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 创新胰腺肿瘤手术技术:发明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主持III期临床试验证实其大幅降低胰瘘发生率(15%→7%),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创新锐性淋巴清扫技术,发明专用手术器械,获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规范胰腺癌淋巴清扫范围和数量,淋巴结清扫数(13→24枚),提高手术根治性。

2. 创新胰腺肿瘤预后预测体系:发现AJCC分期系统缺陷,提出上海版胰腺癌分期系统,准确预测患者预后,发表于《Ann Surg》,为ESI高引论文。解决ENETsAJCC分期系统矛盾,改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国际分期,发表于《J Clin Oncol》,获评年度Best of JCO论文。创建CA19-9/CA125/CEA三联血清肿瘤标志物预后预测标签,发现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人群,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制定,提高手术有效性,发表于《Ann Surg》等。

3. 发现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人群生物学新机制:明确KRAS/MEK/ERK功能轴是调节胰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键通路,发表于《Cell Res》《Cancer Res》等。发现糖代谢异常在胰腺癌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发表于《Clin Cancer Res》《Mol Cancer》等。明确细胞窖结构蛋白对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发表于《Oncogene》等。

牵头制定《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及英文专家共识3篇;20篇代表性论文总影响因子150分,SCI他引423次;举办国际胰腺病学学会年会、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胰腺癌多学科协作组年会共7届,参会超5000人次。相关手术技术、分期系统和三联血清肿瘤标志物预后预测标签在全国18家三甲医院4000余例患者中应用,效果卓著。

(二)项目主要创新点

第一部分:创新胰腺肿瘤手术技术,显著提高胰腺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

1.1 创新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技术,显著减少胰瘘发生

1.2 创新锐性淋巴清扫技术,发明专用手术器械,规范胰腺淋巴清扫范围和数量,提高

手术根治性

第二部分 创新胰腺肿瘤预后预测体系,改良国际分期标准,甄别手术不获益人群

2.1 改良胰腺肿瘤国际分期系统,发布上海版分期标准

2.2 创建胰腺癌三联血清肿瘤标志物预后预测标签,甄别手术不获益人群

第三部分:针对手术不获益人群,探索胰腺癌恶性行为新机制

3.1 KRAS/MEK/ERK 功能轴是调节胰腺癌生物学特性的关键通路

3.2 糖代谢异常在胰腺癌中起到关键调控作用

3.3 细胞窖结构蛋白对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三)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团队在胰腺肿瘤的手术技术、预后预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胰腺肿瘤外科治疗的新策略,显著提高了胰腺癌的术后中位生存期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5年生存率。研究成果在国内18家知名三甲中心应用,对胰腺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胰腺肿瘤精准预后预测及胰腺癌恶性生物学机制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行业推动作用。胰腺手术技术创新方面,创新发明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较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胰肠吻合方法显著降低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在国内率先提出的锐性淋巴清扫法,较传统淋巴结技术可以检出更多淋巴结数目,进而提高手术根治性。基于淋巴结转移规律,撰写的《胰腺癌淋巴转移诊治进展与处理规范》和胰腺癌第16组淋巴结清扫的专家共识较国内外同类指南共识而言,符合最新的手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发明的5项胰腺手术专用器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相比通用手术器械,更能满足胰腺手术的需求。

胰腺肿瘤预测预后体系方面,提出的上海版胰腺癌分期系统较目前国内外均使用的第八版胰腺癌AJCC分期系统更能准确反映预后。提出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改良分期系统,优于现行的AJCCENETs分期系统,文章发表当年即入选年度Best of JCO论文,后续被美国Commonwealth Neuroendocrine Tumour Collaboration (Comm NETS) Follow-up Working Group随访指南引用。建立的基于CEA/CA125/CA19-9三联标签的预测预后模型,弥补了胰腺癌既往单用CA19-9预测预后的缺陷。

 

(四)项目应用前景

    本项目在国内18家知名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包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和淋巴锐性清扫技术共惠及2400余例患者,各应用单位均认为可以很好的减少胰瘘发生率,同时提高手术根治性。改良版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期系统分别在3300余例和900余例患者中应用,各应用单位均认为较现有的分期系统,更能准确判断预后。

    该项目引领国际国内潮流,形成了胰腺肿瘤诊治的上海方案,显著提高了胰腺癌术后中位生存期(14.4→23.6月),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2018年,受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所托,将相关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胰腺癌诊治方案,牵头执笔编写《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现已发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不断努力增效减费,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肿瘤医院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平均住院时间为15.59天,术前等待时间为2.71天,均为市属医院中最短,均次医疗费用也较上海平均水平低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