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精彩回顾】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2-11-04

第五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暨2022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沪隆重开幕。

会议首先由大会执行主席李心翔教授致欢迎辞,在中国二十大即将隆重召开之际,恰逢大肠癌多学科首席及创科主任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李心翔教授代表其团队对蔡三军教授及其在结直肠癌外科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敬意。时值腔镜外科发展的30年,李心翔对胃肠肿瘤微创外科的开拓者郑民华教授和郑成竹教授表示崇高敬意。李教授指出结直肠肿瘤无论是在外科治疗或综合治疗领域都是热点与难点,复旦肿瘤外科团队长期致力于结直肠肿瘤的外科管理与全程管理,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最后感谢所有前辈同仁的贡献和支持。 

图片 2.png

本次大会的共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章真教授,作为大肠癌放疗团队综合治疗的医生,感谢蔡三军教授从肿瘤防治、治疗到全程管理方面的引领作用,携手将肠癌治疗提高到新高度,往世界高水平发展。

图片 1.png

今年适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全体同仁精心准备了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纪念视频并在开幕式中播放以表达对蔡三军教授这50年间对我国结直肠癌事业,特别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学科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敬意。

随后蔡三军教授发表致辞,蔡三军教授对大会主席的祝贺表示感谢,指出直肠癌在中国是高发疾病,很多难点和热点,值得业界高度重视。李心翔教授团队已经连续举办4届直肠肿瘤专业的学术论坛,相信此次学术交流大会会为大家带来新的启发与收获。

图片 3.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欢迎和感谢参会的专家同仁,表示随着微创手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推动肿瘤外科技术发展,推动激发技术活力和创新发展,仍值得深入探讨。并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图片 5.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首先祝贺会议的顺利召开,感谢和致敬蔡三军教授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对于李心翔教授团队对结直肠癌外科事业发展的科学贡献及此次学术会议的影响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图片 7.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对此次会议的召开和蔡教授从医5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对结直肠肿瘤手术技术和综合治疗等热点问题的聚焦及探讨,对今后结直肠肿瘤手术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助力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向多元化和多学科综合诊治的方向发展。

图片 4.png

中国卫生法学会高春芳会长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感谢蔡三军教授在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对李心翔教授团队在结直肠癌外科人才培养及腹腔镜外科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表示直肠肿瘤外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位专家前辈的领路,祝愿中国肿瘤外科事业蓬勃发展。

图片 6.png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线上拍照留念。

图片 9.png


会场纪实

上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等结直肠癌领域权威专家围绕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相关热点进行了主题演讲,为本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开启了华丽序章。下午从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多学科及精准治疗,复发转移,外科治疗和直肠癌围手术期全程管理及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专科培训五个主题开设了五个分会场,对近年来直肠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研究报告。

上午篇

图片 8.png

上午学术交流环节,首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分享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疗中心的建设体会。蔡教授分别从预防、诊断、治疗和随访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强调了肠癌筛查的重要性,可有效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而诊断分为定位、定性、定量、治疗反应四个方面;在治疗方面,MDT是治疗计划制定的组织基础,规范化治疗是基石,治疗目标从根治性切除到功能保留,强调了生存率是第一位,同时应兼顾技术可行性和价值合理性,治疗手段应选择熟悉合适而不是时髦的;随访是诊断和治疗的继续,随访资料的规范和完整是临床和科研的基础条件。最后,蔡教授强调了心理关爱,帮助患者恢复工作重回社会。学科建设需要医、教、研的全面发展,强调了手术总量和五年生存率是衡量临床工作的重要指标,并详细介绍了生物库的建设与使用,以及近年来团队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在教学培训总结了自己的体会。

图片 10.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深入讲解了PD-1抑制剂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新辅助治疗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中的价值,但仍存在许多困惑,尤其在生存获益方面比较有限。尽管大部分直肠癌对免疫治疗不敏感,有研究表示放疗有望增敏免疫治疗。张忠涛教授团队开展长程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在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pCR率为48.4%,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控。基于此,开展了一项RCT研究比较新辅助放化疗同期免疫治疗,序贯免疫治疗和单纯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目前研究正在入组,期待该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的中低位直肠癌非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图片 12.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与我们分享了NOSES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前景,从NOSES发展演进历程、理论体系、学术研究成果,和临床推广应用四个方面展开精彩演讲。NOSES是一种十分易于掌握的手术操作方法,和常规腔镜手术相比,NOSES只改变了标本移除的方法和消化道重建的方式,是安全可行的。在此基础上,王锡山教授牵头制定并发表了15部结直肠肿瘤相关治疗共识,推进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疗,并出版了相关专著。王锡山教授在国内外NOSES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NOSES是外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让医生满意让患者受益,且易于临床普及推广。

图片 11.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郑民华教授回顾了中国腔镜外科发展的30年历程,从90年代初步尝试,到现阶段如火如荼的开展,腹腔镜胃肠手术经历近30年的发展,已经得到认可和普及。技术已经成熟,微创外科平台渐趋成熟与稳定,在高清与3D图像下精准切除,能量平台使组织分离与止血问题得到解决,吻合器使消化道能安全重建,各种争议问题大多得到解决。而如何将微创手术融入肿瘤的整体治疗中,是疾病驱动还是技术驱动未来的发展,微创手术在基层的普及与能力提升,并发症与一些常见问题仍然有待我们去解决。当微创遇到微观,腹腔镜结直肠外科的临床研究将突破学科壁垒,转向以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系统治疗。微创外科自诞生之初便向着不仅是切口的微创,更是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身心的微创,对预后的提高,致力于人类健康。微创外科,技术一直在变,但微创外科的初衷没变。

图片 14.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分享了TNT直肠癌优化治疗模式。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TNT已写入指南,成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一种新的治疗模式,但具体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放疗模式是短程还是长程,化疗是两药还是三药,治疗顺序是巩固还是诱导,基于这些争议,章教授结合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章教授领衔的新辅助免疫TORCH研究(短程免疫TNT),未来有望为TNT模式选择提供新的证据。章教授认为应根据危险度分层和治疗反应,个体化选择TNT治疗模式,避免无差别应用。TNT提供了一个治疗平台,可容纳新的治疗手段。

图片 13.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为我们解读了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直肠癌根治术中国专家共识。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选择高位结扎和低位结扎都有一定的临床依据。李教授首先围绕“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否有临床意义,是否会影响肿瘤学疗效,是否会增加手术难度”这三方面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李教授结合复旦肿瘤的研究数据阐明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势,并结合手术视频详细介绍了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经验体会。此外,作为该专家共识的牵头人,李教授还深入阐明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其他若干临床问题。提出了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一些优先选择的人群,如高龄,新辅助放化疗和存在多原发结直肠癌风险的人群,降结肠旋转不良患者。而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风险大,吻合口张力过高者,可酌情考虑是否有必要保留左结肠动脉。李教授提出的以血管为中心的手术入路,先血管后平面,先静脉后动脉,符合肿瘤学根治原则,有助于保留左结肠动脉。

图片 15.png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跃明教授分享了达芬奇辅助直肠癌TME手术的技术与体会。首先回顾了机器人手术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机器人结直肠外科手术的应用现状。孙教授通过手术视频,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电剪刀的优势,直肠癌TME手术的暴露技巧,解剖分离技巧。整体来说,机器人手术优点是操作更精细,出血更少,术后并发症尤其严重并发症少,中转开腹率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但手术费用昂贵,腹部粘连影响较大,缺乏力反馈,能量平台和操作器械单一。最后通过文献回顾,阐明了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TME手术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去探索。

图片 17.png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卫教授讨论了直肠癌低位功能保肛手术关键技术。对于极低位直肠癌,保命第一,兼顾保留功能。保肛是低位直肠癌治疗的主要目标,低位直肠癌ISR术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功能不佳而非肿瘤安全性。张教授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强调了保护内括约肌神经对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并通过手术视频详细地讲解了创新术式——极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术,深入剖析了手术技巧,在保障肿瘤学安全性前提下设计了新的极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提高了保肛率12.3%,同时肛门功能良好,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开展精细化手术。

 

下午篇

分会场一 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论坛

临床研究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日常诊疗工作的基石,分会场一是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论坛。本次论坛在会议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方奇教授的主持中拉开序幕。

图片 16.png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首先致辞,蔡教授指出了临床研究对于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中国的临床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好声音”,最后蔡教授表达了对本次大会圆满进行的美好希冀。

图片 19.png

紧接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在致辞中讲到,临床研究指导临床方案的制定,中国的结直肠癌诊疗技术要想走在国际前沿,造福结直肠癌病人,我们的临床工作者必须更多地注重临床研究。

图片 20.png

随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卜建红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蔡三军教授从医50周年表示祝贺,同时指出,临床指南是规范医疗诊治行为、减少诊疗失误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文件,临床研究是实践指南共识并不断修正和完善指南共识的过程。最后,卜教授衷心祝愿本次直肠癌临床研究暨指南共识论坛获得圆满成功。

图片 18.png

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CSCO结直肠癌指南凝聚了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放疗科五个学科专家们的心血和劳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对本次最新版2022年CSCO结直肠癌临床指南更新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CSCO指南紧贴最新研究进展脉搏,袁瑛教授对其在免疫治疗及ctDNA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更新做了尤为细致的介绍。

图片 21.png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做了题为“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的精彩分享。精准治疗包括精准化疗、精准靶向以及精准免疫,王峰教授结合近几年主要的相关临床研究,分享了自己关于精准治疗的理解和自己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是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一份饕餮盛宴。

图片 22.png

中国的临床研究要想走出去要注意哪些跨界的问题呢?在新的相关法律出台的背景下,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姚宏伟教授对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相关法律问题做了经验分享。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要考虑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姚教授的演讲精彩纷呈,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认同。

图片 24.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骞教授则对自己团队新近发起的在MRI指导下探索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指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做了总结,刘教授团队提出的侧方淋巴结诊断标准的阳性预测准确率达到了70.6%,令与会专家印象深刻,“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虽为老生常谈,刘骞教授团队在此领域仍然收获颇丰。

图片 23.png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黄颖教授则分享了题为“部分保留与完全保留邓氏筋膜对男性低位直肠癌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的影响”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目前临床上对邓氏筋膜的保留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黄颖教授表示,保留部分邓氏筋膜的TME和完全保留邓氏筋膜的TME相比,患者的性功能相当而无排尿功能障碍,而且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适合于直肠各方位的肿瘤,而完全保留邓氏筋膜的TME仅适合于直肠后方肿瘤。

图片 25.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清国教授对本中心发起的ACRNaCT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详细的汇报,虽然进度较预期稍慢,ACRNaCT研究在肠癌领域意义重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其成果必将令人惊艳。

图片 26.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凡教授介绍了短程放疗联合CAPOX和PD-1单抗用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多队列、II期临床研究,夏凡教授介绍了本中心对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探索,同时也分享了自己对于免疫治疗在直肠癌中应用的独特见解。

图片 28.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人杰教授汇报了纳米碳在结直肠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示踪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局部淋巴结清扫对于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纳米碳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效率,其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价格高、机器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图片 27.png

会议最后为讨论环节,发言嘉宾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盈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韩加刚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易波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叶凯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郭银枞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国强教授以及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黄峰教授,各位讨论专家分别对上述演讲表述自己的见解,临床研究者未来在直肠癌领域仍然大有可为,最后各位专家纷纷祝贺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分会场二  直肠癌多学科及精准治疗论坛

第二分会场主要聚焦于目前直肠癌多学科及精准治疗中的相关热点和难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俊杰教授主持该会场。首先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蔡三军教授,上海东方医院的李进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致辞。三位教授分别从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治疗现状和目前直肠癌治疗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对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图片 29.png

随后由来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方维佳教授围绕NICHE-2研究、HIPECT4研究和ACCENT/IDEA 12项试验汇总分析这三个临床研究,总结汇报了ESMO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新进展。NICHE-2研究聚焦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MMR缺陷结肠癌治疗。该研究结果显示仅4周治疗后,95%的dMMR结肠癌患者达到显著病理缓解,67%患者达到pCR。该研究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望成为dMMR结肠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HIPECT4研究聚焦于局部晚期结肠癌的辅助腹腔内热化疗。该研究结果表明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局部控制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组。但方维佳教授指出由于手术医生技术差异和临床分期差异使得该研究结论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ACCENT/IDEA 12项试验汇总分析研究聚焦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对老年III期结肠癌患者的疗效。该研究指出FOLFOX/CAPOX治疗在大于70岁老年患者是安全的,且耐受性较好。

图片 31.png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就目前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汇报。由于微卫星状态差异导致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存在巨大差异。邓教授首先报告了dMMR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简要介绍了今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NICHE-2研究,随后将本中心开展的PICC研究和NICHE研究,NICHE-2研究和MSKCC研究做了比较,发现对于dMMR患者,抗PD-1免疫治疗可以获得显著的pCR率,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随后介绍了Avelumab对比标准二线方案治疗MSI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SAMCO-PRODIGE54随机II期实验,该研究达到了PFS改善的主要研究终点,相对于标准治疗,两者在ORR和DCR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大多数免疫治疗患者疾病控制超过18个月。结合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大部分dMMR患者,抗PD-1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对于pMMR患者,目前抗PD-1单抗治疗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邓教授结合目前开展的多个临床研究,探讨了联合治疗以逆转抗PD-1治疗抵抗的临床策略。

图片 30.png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彭俊杰教授首先回顾了CRLM的治疗变迁,接着围绕初始可切除CRLM从关注RAS状态到动态监测应用展开探究,最后讨论了初始不可切除CRLM优化药物选择实现NED的可行性,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了 CRLM的优化管理策略如何紧跟精准治疗的时代步伐。随后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肖巍魏教授报告了新辅助放化疗在结直肠癌患者器官保留中的价值。

第一环节结束后,由来自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敬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季晓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文桦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万觉锋教授对上述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图片 32.png

第二环节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祥教授报告了复发直肠癌局部治疗的罪与罚。就目前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治疗这一临床难点,从直肠癌术后复发现状、预后相关因素、手术治疗指征和放化疗四个方面展开了详细报告。随后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阎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俞旻皓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章倩教授就直肠癌术后复发治疗进行了热烈讨论。

图片 34.png

最后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雅琪教授汇报了ctDNA检测MRD的临床应用及肠癌肝转移术后随访监测的病例分享。从ctDNA不同检测的方法,ctDNA检测目前的临床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对ctDNA在结直肠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做了介绍。最后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研究案例分享了ctDNA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价值。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德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方奇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俊毅教授就ctDNA在结直肠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享了自己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

 

分会场三 直肠癌复发转移论坛

分会场三主要就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大会在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廉朋教授的主持中拉开帷幕,廉朋教授提出,希望本次论坛可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教授专家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并且为之后的专家合作交流提供机会。

图片 33.png

首先,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顾晋教授致辞,顾教授指出本次大会可以使全国各地专家齐聚一堂,针对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等病例进行交流和讨论,期待可以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论坛,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 35.png

随后,由天津大学海河医院院长王西墨教授致辞,王教授提出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我们诊疗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结直肠癌复发转移手术已经在国际打响名声,这是值得鼓励的,并且期待大家可以在这次论坛中取得收获。

图片 37.png

最后,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主任许剑民教授致辞。许教授指出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我们长期面对的一项难题。虽然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但是目前放化疗后或者手术后的结直肠癌病人,仍存在一定的复发转移概率。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题目。希望通过论坛这个平台,使全国各地专家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交流,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图片 36.png

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首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冯波教授做了直肠癌盆腔复发腔镜再手术的主题演讲,冯教授分享了直肠癌盆腔复发腔镜再手术病人的一些筛选方式和治疗准则。通过对文献以及病例的分享,引出了对直肠癌复发病人行腹腔镜再手术的指征和适应症的探讨。最后对直肠癌复发腹腔镜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总结和手术建议。

图片 38.png

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权教授做了困难骨盆中低位直肠癌的解决方案主题演讲。王权教授首先点明了对困难骨盆的定义及理解,随后分享了困难骨盆病人术中面临的问题及术前、术中的准备注意事项,最后也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降低手术风险的举措。

图片 40.png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汤坚强教授做了侧方转移淋巴结清扫技术新进展的主题演讲。汤教授分享了对于侧方转移淋巴结清扫技术的经验和新进展,提出了对于侧方转移淋巴结清扫技术的共识。介绍了荧光导航在清扫侧方淋巴结中的示踪及导航作用,并指出其目前的优势及不足。

图片 39.png

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永友教授介绍了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通过手术病例分享引入16组淋巴结转移的定义和治疗方案。对16组淋巴结转移病人的治疗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建议。

图片 41.png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顾岩教授做了结直肠癌腹壁侵犯外科治疗的主题演讲。顾教授首先明确了结直肠癌腹壁转移的定义和现状,介绍了发生腹壁转移的原因以及一系列临床病理表现。随后分享了腹壁转移的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治疗原则,总结了结直肠癌腹壁重建的主要技术。

图片 43.png

来自上海长征医院张剑教授做了前后入路,联合骶骨和盆底肌切除的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手术的主题报告,总结了在长征医院通过前后入路进行联合骶骨和盆底肌切除的肠癌脏器联合切除手术的病例,并且介绍了空盆腔综合症的定义、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策略。明确了基底膜生物补片的适应症及使用注意事项。

图片 42.png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楼征教授做了低位直肠癌保肛:从解剖基础到临床实践的主题报告。楼教授首先从解剖学方面介绍极低位保肛的难度和常用术式,随后强调了盆腔张力完整盆腔脏器功能良好的前提,以及盆底重建对于排便困难的影响。

图片 44.png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大卫教授做了精准治疗时代直肠癌保肛治疗的进展与思考的分享。李教授首先分享了直肠癌的发病特征以及保肛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精准外科的一系列要素以及ISR手术的适应症和并发症。列举了TaTME的在保肛中的优势,强调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需要行新辅助放疗联合TME手术的治疗模式。

图片 46.png


会场四 直肠癌外科治疗论坛

该论坛包括直肠癌外科焦点技术论坛和直肠癌低位保肛TaTME论坛两个部分。来自不同医院的教授分享了直肠癌相关手术经验及前沿进展,探讨了ISR、NOSES手术等的疗效和技巧,并交流了TaTME的一些争议性内容及低位直肠癌保肛问题。

 

论坛一:直肠癌外科焦点技术论坛

图片 49.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李清国教授作为论坛的执行主席主持了开幕式,论坛主席李心翔教授、王振军教授、傅传刚教授分别为开幕式致辞。

图片 45.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主任 李心翔教授致辞

图片 47.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主任 王振军教授致辞

图片 48.png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主任 傅传刚教授致辞

图片 45.png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 孙跃明教授致辞

图片 52.png

池畔教授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术后早期吻合口漏的诊断与治疗

随后进入学术交流环节。首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主任池畔教授介绍了经腹与经肛双向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早期吻合口漏的诊断与治疗。在明确早发型与迟发型吻合口漏定义后,池教授具体讲解了吻合口漏的时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国际直肠癌研究组的吻合口漏分级对不同级别患者的治疗方法做出推荐。

 

图片 51.png

王自强教授 低位直肠癌ISR 手术的解剖及技术要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肿瘤中心主任王自强教授讲解了经括约肌间直肠前切除术(ISR)的分类、关键解剖及技术要点。在会议中,王教授比较了不同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方法,辨析了有争议的解剖内容,包括直肠纵肌的移行与裂孔韧带的关系以及肛尾韧带的构成与裂孔韧带的关系等,并通过大量解剖图谱及影像信息直观且清晰地展示了相关解剖结构及手术入路。结合手术录像,王教授分享了ISR的技术要点,并强调了CRT对ISR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提出了是否可以在接受ISR的患者群体中使用化疗替代放疗的问题。

图片 53.png

李太原教授 机器人直肠癌NOSES手术关键技术要点与选择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太原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机器人直肠癌NOSES I式选择及关键要点。李教授指出,达芬奇核心技术优势包括裸眼3D高清视野、可转腕手术器械、直觉式运动、荧光显影技术等,可以达到减少疲劳、实时评估的效果,并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的基本要求、适应证及禁忌证。直肠癌NOSES术式种类多样,对低位、中位、高位直肠癌手术方式不同,对于保肛困难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可选择NOSES I式A/B/C/D/E法。

图片 54.png

韩方海教授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CME+D3要点和评价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韩方海教授针对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右半结肠癌CME+D3手术要点和疗效进行了评价。韩教授将右侧结肠的系膜床分为五个区域,不同的手术入路不影响微间隙的结构,达芬奇手术中对于膜结构的理解非常重要。韩教授还对达芬奇术后远期疗效、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评价。与腹腔镜手术对比,回顾性研究表明机器人右半结肠切除术在术中失血、转开放手术率、住院时间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图片 56.png

燕速教授 超低位直肠癌TME与盆底功能解剖再认识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主任燕速教授介绍了低位直肠癌ISR应用解剖与功能保护的相关内容。燕教授从ISR手术相关文献切入,通过介绍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等说明ISR的应用应慎重考虑适应证、禁忌证,并且在熟悉解剖结构外,还需要了解不同肌群的起止点、神经支配情况。回顾东亚地区的相关临床研究可以发现,超低位直肠前切术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肿瘤学结果方面具有可比性,但ISR组会出现严重的肠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大便失禁。

最后葛步军教授、钱春华教授、俞继卫教授、吕强教授、苏立教授、钱正海教授、吴建忠教授分别对专家讲课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主席王振军教授和傅传刚教授对外科焦点技术论坛中各位教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赞扬。池畔教授针对术后吻合口漏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韩方海教授和李太原教授分享了机器人手术的相关经验;燕速教授和王自强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讲解了直肠癌相关解剖层次及细节,使人受益匪浅。

 

论坛二:直肠癌低位保肛及TaTME 论坛

本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梁磊教授担任执行主席

图片 55.png

论坛主席张宏教授、康亮教授、刘骞教授、姚宏伟教授分别致辞寄语

图片 57.png

论坛主席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 张宏教授

图片 59.png

论坛主席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二区主任 康亮教授

图片 61.png

论坛主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刘骞教授

图片 58.png

论坛主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姚宏伟教授

图片 60.png

康亮教授:TaLaR 研究初步结果

学术交流环节,首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二区主任康亮教授分享了他在TaLaR研究的初步结果,这是全球首个TaTME对比TME的RCT研究。2014年7月,康亮教授团队首次进行经肛TME手术,创立双单孔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牵头制定了专家共识和手术操作指南。康教授团队目前接受TaTME的患者已达上百例,说明TaTME经肛切除直肠癌可以避开经腹腹腔镜的困难,是安全可靠的。TaLaR研究共入组1114例,结果发现TaTME和LaTME都可以实现高质量的TME,TaTME不会增加术中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肠梗阻等,TaTME可以加快术后康复。长期随访仍在进行中,康教授希望得到与传统的标准治疗对比的长期肿瘤学疗效,论证TaTME的临床适用性。

图片 62.png

张宏教授:TaTME 的优劣之我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张宏教授分享了个人对于TaTME价值的看法。张宏教授认为TaTME的价值主要包括:(1)可能有利于标本环周切缘的安全性;(2)直视或腔镜下从肠腔内精确离断保证标本远端切缘安全性;(3)部分TaTME无额外切口,符合NOSES理念;(4)避免狭窄骨盆造成的离断困难,不需腔镜下多次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部分价值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是否增加保肛率、是否降低局部复发。此外,张教授还探讨了TaTME开展的必要性,他指出并非所有开展TaTME的患者都具有困难骨盆,且该术式耗时长、难度高。

图片 64.png

王亚楠教授:低位腹腔镜直肠手术的安全吻合

广州南方医院普外科王亚楠教授介绍了地位腹腔镜直肠手术的安全吻合问题。王亚楠教授指出,低位直肠癌是吻合口漏发生的高危因素。TME手术比非TME手术吻合口漏发生率高,TaTME比LaTME发生率高,肿瘤距肛缘<5cm比≥5cm发生率高,并且新辅助治疗增加吻合口漏发生率。针对这一现象,王教授总结了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切割吻合技巧,如器械或工具达到有效牵拉、达到切割线垂直最短、尽量完成一钉切割、留置肛管,和肛门注气进行测漏试验等。

图片 63.png

徐庆教授:TaTME 技术层面如何确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徐庆教授介绍了TaTME技术演进以及个人学习TaTME的经验。徐庆教授认为充分熟悉和了解TaTME的相关器械是接触TaTME技术的第一步,此后还应逐步熟悉经肛手术术中电凝器械的功率,注意经肛手术术中的出血问题等。徐教授还分享了TaTME的手术步骤以及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如荷包方式、分离方式等。

图片 65.png

梁磊教授: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梁磊教授分享了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案例,介绍了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治疗经过、新辅助放化疗的预期效果、主流手术方式以及注意要点。梁磊教授指出,直肠癌保肛问题的核心是达到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的平衡,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肿瘤,运用新辅助治疗方法使其转化为可保肛的可切除组是手术的前提。

 

分会场五:直肠癌围术期全程管理论坛暨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专科培训项目。

该论坛主要针对医联体单位、基层单位,特别是在本院接受专科培训的进修医生。专家针对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争议点进行授课讨论。

图片 67.png

首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任教授线上分享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重点和难点。结直肠手术从开放式入路到腔镜再到机器人,经过了长时间的改进和演变。而单孔腹腔镜手术入路潜在的优势尚存争议。赵教授指出,单孔腔镜技术上的难点始终存在,但是优势在于更微创,更快的康复,美容等等效果。其中赵主任重点讲述了单孔机器人——术锐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特征。赵教授团队展示了中间入路的单孔腔镜乙结肠手术录像。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精细地进行了系膜的游离,保留了生殖神经,顺利完成了手术。最后赵教授总结:单孔腔镜结直肠手术对于特定患者安全、可行,但缺乏远期预后数据。单孔机器人系统灵活,操作简便,对腹腔内中小手术有较好前景,但是对于腹腔内复杂手术的应用有待探索及器械的进一步发展。

图片 66.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的武爱文教授介绍了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的现况和未来。武教授指出,watch and wait的观点是在2004年被正式提出,近年来关注度逐年升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武教授接下来提出: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如果符合临床完全缓解(no evidence of residual cancer)的患者,应考虑等待观察。随后武教授指出,等待观察的未来在于合理的评估,不但评估有无进展,同时应评估进展的时间点和深度。5到8周时需初次评估,结合评估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多次的评估可以筛选掉疗效满意而无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同时需要重视局部再生后的替代疗法、重视等待观察中的远处转移。最后武教授进行了总结:非手术治疗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治疗后的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是实施的前提和保障。目前看,长时间的随访仍是最终的验证,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共同决策。如果寻求等待观察,新辅助治疗后的手术不宜过早。更深入的研究尚需学科交叉与融合。

图片 68.png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卢云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胃肠外科的临床应用。卢教授分享了目前取得的技术成果,包括以下:1、胃肠道虚拟内窥镜研发与CAS在胃肠外科应用。2、人工智能在胃肠外科的应用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网络对直肠癌MRI盆腔淋巴结的自动识别过程。3、胃肠外科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随后卢教授为大家分享了两个病例,并指出人工智能的评分可以很好地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医生也有很多的帮助,对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图片 70.png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谢忠士教授为大家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直肠周围多间隙辨识及游离技巧。谢教授用西游记的比喻,首先提出了五孔三洞的定义。首先是Toldt间隙需要轻轻分离疏松结缔组织,随后可见左侧输尿管及左侧生殖血管。关键点在于肠系膜下静脉及头尾Toldt间隙的汇合。常见的错误点在于过浅进入直肠系膜内,又或者过深以至于进入腹下神经丛背侧。其次是直肠后间隙,需轻轻分离推开结缔组织。在骶骨岬水平先疏松两侧组织,后处理腹下神经前筋膜。最后是肛提肌上间隙waldeyer fasia,需要认真细致。根据手术清扫区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清扫方式。

图片 69.png

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的刁德昌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于胚胎发生学结直肠手术筋膜解剖的探索性研究。刁教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知识,并介绍了目前主流的三大膜解剖模型。包括英国Coffey教授的系膜解剖模型认为肠系膜是连续的,最好从Toldt前界面进入,但是不能解释Toldt筋膜的胚胎学产生。其次是日本筱原尚教授认为腹膜是连续的,融合筋膜是不可分开的,科学地解释了邓氏筋膜的产生。但其局限在于没有理解胚胎发育肠系膜旋转,其次无法解释直肠后腔发生学模型。第三是中国龚建平教授的膜解剖学说,承认双层膜学说,但是认为融合筋膜是可以剥离的。刁教授总结,目前尚无膜解剖的金科玉律。最后刁教授展示了研究成果,分享了解剖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提出膜解剖仍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活体实证学的角度去静心钻研,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前瞻性试验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图片 71.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高玮教授为大家介绍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处理策略。首先高教授指出,结直肠肝转移的治疗目标是降低复发,延长生存时间。即便是晚期患者,手术仍然可以获益。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该至少有两个影像学的证据,且术前应有肝转移全面评估的MDT。手术切除策略争取同步肠肝切除,需要满足肿瘤小,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两个大切口I期同步切除应慎重。能够提高MED的局部毁损治疗包括:放疗、消融、冷冻、无水乙醇及选择性内放射。随后高教授讲述了除了手术治疗以外的其他包括系统性化疗、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MSI-H患者的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治疗。

图片 73.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童彤教授对直肠癌影像诊断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童教授介绍了直肠MR常用的检查序列及直肠癌原发灶的影像学重点数据,包括:DIS、T、A、N、C、E。童教授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了许多不同分期的MRI图像,全面总结了磁共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精准评估,并指出了直肠癌多学科治疗中影像诊断的指导意义。

图片 72.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夏凡教授介绍了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选择。夏教授提出,在不同模式下的放化疗策略可以不同。例如长程放疗和经典短程放疗,两者都具备治疗效果,长程放疗可以更好地令肿瘤降期。而夏教授也提出短程放疗+巩固序贯足量化疗的缩瘤效果不劣于经典长程化疗,与此同时,因为时间短可以让患者更早接受足量化疗。其次,夏教授阐述了放化疗的顺序问题、单纯新辅助化疗的优劣性以及传统放化疗对比加用免疫治疗。夏教授指出,新辅助放化疗+免疫治疗在MSI-H患者中取得了很高的缓解率。最后,夏教授对于未来的化疗方案做出了展望,相信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可以给出答案。

图片 74.pn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方奇教授阐述了少见直肠肿瘤的临床诊治。刘教授首先介绍了肿瘤易感基因的外显率和遗传性结直肠癌的特征。根据临床分类为非典型息肉病型如Lynch综合征和息肉病型。随后刘教授讲述了Lynch综合征的筛查标准,包括阿姆斯特丹标准和Bethesda标准。所有≤70岁的结直肠癌,或>70岁符合Bethesda标准的患者都应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接下来刘教授回顾了FAP的诊断标准,并指出经典型FAP的APC突变检出率仍然很高。

图片 75.png

最后李清国教授主持了会议讨论,由我院专科培训导师和活跃在大肠癌治疗一线的兄弟单位专家就各位讲者的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参会嘉宾纷纷表示,虽然这次大家少了一次线下相聚的机会,但是会议日程满满收获匪浅,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遗憾。大会的胜利召开充分体现了我院大肠癌多学科,特别是大肠外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与会的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领导对我院大肠外二科成立一年多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了高度认可。我们一定会只争朝夕、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地促进大肠癌学科的更快更好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