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健恒医疗协办的“第四期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
沙龙项目主任孙斌教授对学员表现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她表扬了在PPT总结中表现突出的学员,通报了2024年班级取得的优异成绩,多位学员获得荣誉奖项,入选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她特别指出,奖项背后是不懈努力与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并寄语全体学员“以成果为导向,以临床需求为驱动力”。
沙龙首次增设“沙龙学员学术交流”环节,本期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唐爽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翟炜教授担任主讲。唐爽分享了其从基础研究转向临床的历程,展示了团队在肿瘤代谢调控与核医学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包括多篇高水平论文及国家发明专利。她特别强调,“临床问题是科研的起点,而科研成果需回归临床验证”。
翟炜则以“从临床痛点到转化创新”为切入点,结合其在复杂性肾肿瘤保肾手术及新型核素探针研发中的实践,呼吁加强多学科协作。他通过案例展示了团队与核医学科合作开发的CT70-PET/CT技术在肾癌精准诊断中的优势,并提出将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技术融入临床研究的未来规划。
本期沙龙特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学科部陈拥军教授以“为什么跨出传统研究认知框架如此重要?——从交叉研究谈起”为题讲课。陈拥军教授在讲座中强调,突破传统学科认知框架是应对复杂科学问题的必然选择。他指出,当代科研已进入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通过DNA双螺旋、超声医学等案例,揭示跨学科视角碰撞能催生革命性突破。针对当前"形式化交叉"现象,他呼吁以科学问题为核心,通过认知范式升级推动创新,并寄语青年学者保持好奇心,警惕功利导向,在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融合中探索中国特色创新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红霞教授就“科技赋能&转化整合——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未来之路”进行了报告分享。她在讲座中强调,抗肿瘤新药研发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学科交叉突破耐药性等瓶颈。她提出"双轮驱动"创新模式:挖掘中国人群特异性靶点(如膜蛋白分子),结合老药新用与中药单体筛选,并构建"临床-基础-转化"闭环体系。针对当前同质化问题,她建议通过患者源性肿瘤模型(PDO/PDX)标准化应用加速转化,并呼吁青年学者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在精准医学与AI融合中抢占先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在点评中表示陈拥军教授从传统认知框架特点和哲学思想系统阐释了交叉研究的实践路径。针对误区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用许多案例诠释解决了“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交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交叉”的问题。王红霞教授则通过抗肿瘤新药研究的心路历程全景展示,证实了转化医学需要通过建立全国性医联体协作网络来加速创新成果向临床转化。
在总结环节,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陈震教授系统梳理了本期学术交流的核心价值。他强调在科研与医学成长过程中,需通过拓展广博的知识面弥补传统教育中的不足。科学研究不应仅追求事实或理论发现,更要重视培养新的思维方式,通过长期积累形成创造性思维框架,这种思维突破往往比具体成果更具长远价值。学者需主动构建多元人际网络,借助外部视角填补知识盲区,最终推动交叉学科发展与个人学术突破。这种思维能力的自我挖掘与更新,是成就卓越学者的关键路径。
当天,孙斌教授与章滨云教授共同为王红霞教授颁发讲师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