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写作宗旨与目标
本次写作旨在将专业的肿瘤防治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公众、患者及家属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科普文章。文章应紧扣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与《科普法》要求,履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通过权威、准确、生动的科普传播,破除信息壁垒,对抗健康谣言,增强公众科学抗癌意识,展现科技进步如何切实解决临床痛点、惠及人民生命健康。
二、 整体框架与篇幅
建议文章采用“现状-难点-创新-展望”的经典叙事结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全篇应力求过渡自然,语言流畅。
· 建议篇幅: 2000-3000字。
结构详解
1. 开篇:引人入胜的现状介绍
o 内容:可简要介绍该肿瘤在我国的发病概况(如发病率、死亡率、高危人群等)和当前主流的诊疗现状,或者是人们普遍认知中存在的误区。目的是快速切入主题,引发读者共鸣,让其意识到该文章内容与自身健康的相关性。
o 写作建议:可从一个普遍现象、一个简短的患者故事或一个令人震撼的数据入手。
2. 围绕 “难点” 展开:聚焦患者可切身体会到的难点与痛点
o 内容: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核心部分。需清晰地阐述当前在该肿瘤的预防、诊断、治疗或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未满足的需求。
o 写作要求:痛点应具体、真切,避免空泛。例如:诊断难题、治疗局限、诊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点、患者生存质量的困境等。也就是此项研究的成果,转化临床后具体针对的问题。可对这一问题稍微展开阐述。
3. 突出 “创新与改变”:展现科技成果的价值
o 内容:这是全文的核心和价值高地。需重点说明您的项目成果如何精准地针对上述难点,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带来了何种根本性的改变。
o 数据支撑:使用最有力、最直观的数据说话(如:“将早期诊断率提升了30%”、“将中位生存期延长了2年”、“将严重副作用发生率降低了50%”)。同时,应对数据做通俗解释(例如:“这意味着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从X年延长到了Y年”)。
o 案例佐证:可适当引用(需脱敏并获授权)真实的患者案例故事,让科技成果的效果有温度、可感知。(如使用案例,不宜篇幅过长,目的只是为了佐证“创新与改变”)
4. 结尾:富有温度的总结与展望
总结该项成果对患者、对医学发展的整体价值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描绘可期待的应用前景(如:能否推广到更多癌种?未来是否会更便宜、更便捷?),给予患者和家属信心与希望。
2和3“难点”和“创新与改变”可形成对比,让进步一目了然。若该研究解决了不止一项诊疗难题,可一一罗列:
难点一:
创新与改变:
难点二:
创新与改变:
……
三、 语言风格与注意事项
· 内容权威准确: 科普≠夸大。所有陈述、数据和结论必须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保持客观,尤其是在介绍一项新的诊疗手段时,在介绍其优势的同时,也要阐述其局限性和不适用的情况。确保信息的绝对准确,避免绝对化和误导性宣传。
· 语言通俗化:使用能让非专业人士看懂的科普语言,请使用比喻、拟人、图示类比等手法解释复杂原理。避免直接堆砌专业术语,如必须使用专业名词,请在其后用括号或逗号进行简短解释。
· 人文关怀:字里行间应体现出对患者的关怀与共情,传递积极、理性的态度,科技进步带来的应该是温暖和希望。
四、 后续流程与发布渠道
· 后续流程: 您的初稿提交后,协会编辑团队将从科普传播角度进行润色和优化标题,并与您确认最终版本,共同打造高质量科普内容。
· 发布渠道:本稿件经审核打磨后,将优先发布于上海市抗癌协会官方公众号及旗下科普期刊《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