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至7日,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十一届现代妇科肿瘤临床诊疗规范与进展研讨班暨第二届复遗传性妇科肿瘤诊治及精准医学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多学科、多角度形式讲解和探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疗规范及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针对遗传性妇科肿瘤的诊治及妇科肿瘤的精准治疗,9月5日特别设立遗传性妇科肿瘤诊治及精准医学论坛,来帮助临床医生掌握更多遗传性妇科肿瘤诊治及妇科肿瘤精准治疗的相关知识。9月6日会议内容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演示环节与青年医师沙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的各位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经验,现场演示6台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外阴癌的经典根治术式,并对手术要点进行讲解交流。在呈现了精彩的手术实况的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妇科恶性肿瘤的手术要点解析。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热情高涨地观看了手术转播,并表示受益颇多。我院妇科肿瘤医生娴熟的手术技巧及规范的手术操作获得学员们的一致称赞认可。大会于晚间特别设立了首届妇科肿瘤青年医师沙龙,为青年医师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切磋技艺的平台,提供了展势自己专业水平的舞台,共同规范并提高妇科肿瘤的诊治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广发妇科肿瘤患者服务。9月7日作为《第二十一届现代妇科肿瘤临床诊疗规范与进展研讨班》第三天的日程,会议内容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诊治相关的精彩讲座,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更新了妇科恶性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会议重点讨论卵巢癌手术、免疫及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并集中讨论并设计其他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相关问题。国内外众多妇科肿瘤领域专家汇聚一堂,为现场350多位学员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 第二届遗传性妇科肿瘤诊治及精准医学论坛开幕致辞 ·
吴小华教授表示,我国遗传性妇科肿瘤诊治工作起步较晚。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完成了国内第一个卵巢癌BRCA 1/2 突变率的多中心研究,填补了我国在遗传性卵巢癌研究方面的空白。通过遗传咨询及基因检测,我们能够识别出遗传性妇科肿瘤患者及其家族中的高危个体,并为其提供有效的肿瘤筛查及预防手段。此外,随着近年来分子分型及生物靶向与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妇科肿瘤的治疗决策也已步入精准时代。妇科肿瘤医生亟需掌握遗传性妇科肿瘤诊治及精准医学的相关知识。
· 遗传篇章 ·
邵建永教授 遗传性妇科肿瘤分子检测技术及应用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建永教授2017年就开始在院内分子诊断科开展了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检测,内容包含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林奇综合征等,涉及到卵巢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多种恶性肿瘤。邵主任强调了在基因检测中家系验证的重要性,亲属可以帮助先证者提供共分离数据,进一步确认遗传位点的致病性。而且从院内检测数据来看,中国人群的数据和西方人群有着显著差异,构建中国人群的特有数据库迫在眉睫。此外,邵主任多次强调了需要重视BRCA1/2及MMR相关基因的大片段重排检测。高通量测序由于其技术特点,对大片段重排的敏感性有限,可能会发生漏检。针对BRCA高通量检测为阴性的患者,需要进行MLPA的补充检测,这也已经写进了BRCA检测的中国专家共识中。针对遗传性妇科肿瘤的分子检测已经往更精准,更全面的趋势去发展。
朱师达博士 临床样本基因检测中VUS变异判读进展与报告解读
华大基因学院的朱师达博士表示,临床意义未明突变(VUS)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点。随着多基因panel检测的推广,临床检出的VUS比例大幅增高,这些VUS位点对于患者治疗方案和亲属风险管理的意义是什么?临床要怎么去进行处理?有证据表明,VUS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被过度的解释,VUS会被当作有害变异进行后续建议。一般VUS不建议进行家系验证(以研究为目的的除外)。但是VUS位点应该进行定期的回顾,会根据后续研究证据进展,出现升级或者降级的重新分类,升级为有害变异的位点及时通知受检者。VUS也需要不断跟进后续研究进展,数据库的不断积累、特定位点的功能研究,临床机构、检测机构、政府机构协作共同努力降低VUS的比例,减少临床困扰。
Noah Kauff教授 The Frontiers of BRCA and HRR Gene Testing in Ovarian and Related Cancers
美国犹太保健集团癌症研究所(Northwell Health Cancer Institute)肿瘤遗传科主任Noah Kauff教授,同时也是NCCN遗传性/家族性高风险评估-乳腺癌和卵巢癌指南编委,给我们带来了卵巢癌中BRCA和HRR基因检测的最新前沿。Kauff教授指出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癌相关基因突变类型不同,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主要是跟同源重组修复通路基因突变相关。2008年Kauff教授就首次提出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均需行遗传咨询。时至今日,同源重组基因突变与卵巢癌的患癌风险、预后评估、靶向药物疗效评估息息相关。目前卵巢癌患者的基因检测分子靶标众多,理想的检测模式是:针对初治卵巢癌患者,需要进行胚系的多基因检测,肿瘤组织的BRCA1/2检测,和其他体系的HRD指标检测。从PARP抑制剂的美国使用费用来看,BRCA突变携带者及HRD检测阳性的患者用药的性价比相对较高。而针对铂类/PARP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则需要进行肿瘤组织的MSI检测,以判断是否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给患者选择合适的分子靶标检测,综合各项评估结果才能实现患者的精准治疗。
冯炜炜 教授 林奇综合征相关妇科肿瘤的诊治及家系预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冯教授系统性地介绍了林奇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筛查方案。林奇综合征会导致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增高,在妇科肿瘤中主要是跟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密切相关。林奇综合征相关基因携带者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终生发病风险最高可达38%与60%。其不同的基因外显率不同,带来的患癌风险也不同。全面的家族史收集,精准的基因检测,遗传风险评估及医疗管理选择,降低风险的预防性干预措施等等,这一系列林奇综合征的诊断、筛查及预防管理,需要妇科肿瘤医生、病理学医生和基因学家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协作,任重而道远。
吴鸣教授 中国北方人群卵巢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特征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主要分享了2017年联合18家大型三甲医院发起的中国北方人群上皮性卵巢癌遗传易感基因突变特征研究项目数据。该项目共纳入106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接受25基因的胚系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卵巢癌患者多基因的整体突变率达到29.4%,其中BRCA突变率达到25.6%(BRCA1突变率19.3%,BRCA2突变率为6.3%)。同时,研究还发现这些突变与欧美人群甚至日本东亚人群都存在显著不同,而有害突变的发生不仅局限于有卵巢癌家族史的患者,或者是某一病理类型,甚至个人其他肿瘤史和发病年龄。当然,除了BRCA1/2之外其他基因的突变,对患者治疗方案和预后影响上现在还缺乏更多的数据,需要更多的临床随访和挖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中国将卵巢癌遗传易感多基因检测作为所有卵巢癌患者常规检测之一,该检测对于进一步制定和评估治疗方案以及家系风险管理必不可少。
金丽教授 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的生殖评估及干预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主任金丽教授分享了遗传性肿瘤携带者如何进行生育管理。对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患者和未成年人来说,保留生育功能是保证肿瘤治疗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胚胎冻存及未受精卵母细胞冻存均为保留女性生育能力的方案。针对女性BRCA突变携带者,短期使用激素促排卵疗法并不会增加患癌风险或者复发风险。而PGT-M通过胚胎植入前的产前诊断可以帮助携带者实现生育“无癌宝宝”的愿望,阻断有害突变在家族中的传递。因此遗传性肿瘤的综合干预是包含基因筛查-遗传咨询-生育功能保留-优生优育的管理闭环,这一切需要遗传学家、肿瘤专家、生殖医学专家的共同协作。
· 治疗篇章 ·
张丽英教授 Clinical Sequenc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Gynecologic Cancers
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临床分子遗传学诊断实验室主任张丽英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妇科肿瘤临床基因检测的美国经验。他们针对复发的卵巢癌患者,一般会尽量采用肿瘤组织和血液配对的大panel检测,一次性得到胚系和体系的突变信息、TMB、MSI等,这有助于综合制定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他们也有尝试ctDNA和CTC的检测,用来评估卵巢癌患者的BRCA突变状态。而子宫内膜癌中,MSI的检测则更为重要,16%的子宫内膜癌可以检测到MSI-H,提示他们可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林奇综合征的泛癌种检测发现,除了50%的携带者患有结直肠癌或者子宫内膜癌之外的癌症,仍有45%的患者不满足家族史的特征。而POLD1/POLE也会导致超突变的发生,TMB会显著增高。综合来看,肿瘤的全图谱检测是精准诊疗的基础,而常规的组织/血液配对检测对诊疗和遗传风险评估都具备临床意义,性价比最高。
程玺 妇科肿瘤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程玺教授分享了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靶向用药生物标志物进展。近几年,随着PARP抑制剂药物的陆续上市,卵巢癌的治疗终于从传统的手术+铂类化疗迈入了维持治疗时代,PARP抑制剂的使用有效延长了患者的无铂间期,提高了生存获益。现在PARP抑制剂相关的分子靶标就包含了BRCA1/2基因的胚系和体系检测,HRR基因检测和HRD分值检测,阳性患者均可以从PARP抑制剂中获益。而为了克服PARP抑制剂的耐药,现在也有多种药物联合方案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子宫内膜癌中分子靶标较少,主要集中在HER2扩增提示化疗和曲妥珠单抗的联用上,现在正在二期临床试验。PARP抑制剂联合用药的疗效也尚未被证实。目前对宫颈癌有确切疗效的靶向治疗药物还很有限,其远期效果及毒副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整体来看妇科肿瘤有效的靶向药物不多,高通量检测方案为晚期肿瘤筛选潜在分子标志物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能。
陈刚 妇瘤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陈刚教授指出免疫治疗的分子靶标包含了PD-1/PD-L1表达,MSI,TMB等。PD-L1的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各家抗体的cut-off值不同,阴性表达患者仍然可以获益,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部分POLE突变会导致TMB超突变,但是整体来看妇科肿瘤的TMB值不高,而且卵巢癌中位TMB值远低于宫颈及子宫内膜癌,因此需要综合三方面的变量:肿瘤新抗原、肿瘤微环境和炎症、免疫检查点来评估免疫治疗的反应率。与此同时,各种免疫治疗和其他药物的联用也都在临床试验中,有的获得了不错的疗效数据,但需要更全面的综合评判才能筛选出获益人群。
· 讨论专题:妇科肿瘤的遗传咨询和分子靶标 ·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温灏教授分享了他在临床开办遗传咨询门诊过程中的思考。基因检测是遗传咨询的基础,MLPA的补充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阴性患者来讲非常重要,并且胚系检测的准确性也是临床非常关注的点,阳性位点的验证必不可少。而在进行遗传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医生的介入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李清丽教授也分享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会对所有的非粘液性卵巢癌患者都画家系图,大约有一半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愿意进行胚系的基因检测,而子宫内膜癌患者也会常规进行MMR蛋白的检测,临床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宣导教育。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康玉教授指出遗传咨询不仅仅要包括遗传风险的管理,还要包括患者精准治疗方案的探讨,康玉教授和张丽英教授都强调针对复发的卵巢癌患者,需要进行更全面的大panel分子靶标检测,多指标的综合评判才能真正实现患者的精准治疗,给患者带来更高性价比的治疗方案。
· 手术直播 ·
吴小华教授团队:腹腔镜探查术(术者:吴小华、陈小军,解说:居杏珠)
患者为57岁女性,术前PET-CT根据Suidan临床影像学评分为6分,CA-125: 572U/ml。按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晚期卵巢癌诊治流程,拟对患者行进一步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腹腔镜探查见盆腹腔密布粟粒样结节,考虑结核性改变可能。予腹腔镜下活检,术中冰冻确认为:肉芽肿样改变。此患者临床表现与卵巢癌难以鉴别,而腹腔镜活检以最小创伤的代价,明确了病理。
吴小华教授团队:晚期卵巢癌瘤体减灭术(术者:吴小华、陈小军、程玺,解说:居杏珠)
患者为42岁女性,根据术前CT、MRI,Suidan临床影像学评分为11分。考虑到患者盆腔约20cm的巨大肿块,不适宜腹腔镜探查,该患者直接行开腹手术。
吴主任的手术操作行云流水,仅仅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战,便已完成了次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巨大肿块切除术+部分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改良后盆腔除脏术)+膈肌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Aletti手术难度评分9分,为高难度手术,学员们直呼大饱眼福。手术直播期间,在场学员进行了踊跃提问,内容涉及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前评估、围术期管理、术后并发症处理等各个部分。同时,居杏珠教授详细讲解了各项术式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令人收益匪浅。
居杏珠教授解说手术
李子庭教授团队: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术者:李子庭、程玺、黄啸,解说:李琎)
李子庭教授团队带来了一例41岁的宫颈癌患者病例,临床分期为FIGO IB3期。李教授在40分钟内完成了经典的开腹宫颈癌根治术的基本术式,即广泛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卵巢悬吊术,手术过程连贯流畅,配合无令人叹为观止。李子庭教授在解说中指出应熟悉术区解剖结构,准确分离间隙是手术流畅连贯的基础。宫颈癌根治术是妇科肿瘤手术的基础,游离输尿管、盆腔韧带,分离血管间隙等基本术式的掌握是提高手术技巧的基石。
李琎教授解说手术
王华英教授团队: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术者:王华英、单波儿,解说:任玉兰)
王华英教授团队带来了一例FIGO 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王教授团队为她制定的手术方案为广泛子宫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前哨淋巴结清扫术。王主任团队配合天衣无缝,术中详细教学了前哨淋巴结的手术指针、操作要点和经验教训。同时,王华英教授精确分离血管间隙,将腹膜后血管“骨骼化”,图文并茂地为大家展示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分区,堪称教科书式模板。
任玉兰教授解说手术
杨慧娟教授团队: 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术者:杨慧娟、向礼兵)
杨慧娟教授团队带来了1例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根治术,术中以吲哚菁绿为示踪剂完成了前哨淋巴结清扫。杨教授旁征博引,从理论到实践详尽解说示踪剂在注射后弥散的三条通路,及对应的前哨淋巴结清扫方式。此外她还详细讲解了腹腔镜下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的具体步骤和手术要点,如何避免损伤膀胱、输尿管等,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术后,杨教授还返回会场,详细分析了子宫内膜癌中荧光淋巴显影的理论原理、操作方法和经验教训。
杨慧娟教授术后返回会场讲解技术要点
吴小华教授团队:外阴癌根治术(术者:吴小华、陈小军,解说:夏玲芳)
今日最后一台展示的手术是一台外阴癌根治术,术中吴小华教授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和改良外阴根治术。吴教授深入浅出地演示了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手术入路和注意要点;改良外阴根治性切缘、深度和切口整形缝合关键技术。手术过程中吴主任与现场学员频繁互动,气氛热烈。
夏玲芳教授解说手术
· 复旦肿瘤青年医师学术沙龙 ·
单波儿 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
青年沙龙首先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单波儿教授为大家带来“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专题讲座。单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模式,提出对于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灶局限于粘膜且无宫颈累及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14例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其中有77例患者在第一次诊刮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12例患者在行第二次诊刮治疗后缓解(CR),且有14例患者共妊娠16次。随后,单教授分享了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于功能治疗治愈后复发与治愈后产后复发的病例,并结合既往文献研究进一步总结了治愈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此外,单教授还就子宫内膜癌合并肥胖的治疗选择进行了探讨。最后,单教授总结了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育治疗的研究需要更全面的多学科讨论,以保证更好的疗效以及生存与生育结局。
任玉兰 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探索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的任玉兰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探索”的精彩讲座。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复发率约为13%,对于复发的子宫内膜癌,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目前对于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肿块切除手术只能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率约20-45%。而挽救性肿瘤细胞减灭术(SCR)目前仅有少量回顾性研究报道。任教授为大家列举了一项“晚期子宫内膜癌减瘤手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对于接受挽救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PFS达到9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达到了18个月。且约有57.3%的患者可以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仅12%的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该研究也指出残余病灶大小是复发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继而提出减瘤手术对于复发内膜癌患者的必要性。随后,在谈及化疗及靶向治疗时,任教授为大家分享了“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复发子宫体癌的II期临床研究”的中期分析,该项研究由我中心发起,目前入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26%。最后,任教授还介绍了在复发子宫内膜癌中联合用药的临床试验,目前各种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期待新药能够为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带来切实有效且安全的疗效。
黄妍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治疗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黄妍教授分享了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治疗进展。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类罕见的恶性间质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常较困难。低级别ESS发病率低,有关治疗的最佳方案尚存在争议。黄教授就低级别ESS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分期、预后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后的处理几个方面展开,针对低级别ESS初始治疗方面,着重探讨了早期低级别ESS保留子宫的可行性以及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对于低级别ESS的辅助治疗,黄教授尤其提到了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最后,黄教授总结了我中心低级别ESS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提出术后脉管癌栓是整体PFS的独立因素,而患者治疗前的绝经状态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
郑重 子宫平滑肌肉瘤基础到临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郑重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子宫平滑肌肉瘤基础到临床”的精彩讲座。子宫平滑肌肉瘤总体预后较差,郑教授通过对我院子宫平滑肌肉瘤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肿瘤分化程度、术后辅助放化疗与患者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且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分期与肿瘤分化程度、是否行腔镜手术、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是PFS的预后因素,而肿瘤分化程度则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对于意外发现的子宫平滑肌肉瘤,未行全子宫切除而再次补充手术与患者PFS和OS显著相关,而已经行全子宫切除的再次补充手术与患者PFS和OS无显著相关性。从而提出对于剥除术后补充手术的必要性。对于腔镜手术在子宫平滑肌肉瘤治疗中的作用,郑教授通过回顾分析了分期为I期的75例患者,在比较了腔镜与开腹治疗后发现,两组PFS无差异,但总体腔镜组患者预后较差。而对于复发性子宫平滑肌肉瘤的患者,郑教授分享了几例使用腹腔热灌注治疗的病例,认为腹腔热灌注化疗可能提高PFS,但还有待进一步证据支持。最后,郑教授结合自身的基础研究分析了在子宫平滑肌肉瘤中可能存在的关键突变基因,以期能为平滑肌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温灏 老年卵巢癌患者的术后化疗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温灏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化疗的专题讲座。卵巢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卵巢癌的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其中老年体弱患者占有相当比例。指南中推荐该人群的一线化疗方案有上述三种,然而尚无试验比较三者的优劣。对于老年卵巢癌患者,年龄并非化疗禁忌,但仍需通过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化疗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对患者进行考量。2019年ASCO会议的一项口头报告在老年卵巢癌患者中对比了三种一线化疗方案的优劣。该试验首次头对头比较这三种化疗方案的优劣。结果显示,与紫杉醇卡铂联合方案相比,卡铂单药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而联合方案的耐受性良好。这提示老年体弱患者依然可选择“紫杉醇卡铂联合周疗或三周疗方案”。这项研究将为老年卵巢癌患者的化疗临床实践提供新的依据。同时,温教授为大家解读了NCCN指南中一些常见的针对老年患者的评估量表,通过老年患者的综合评估,预测老年患者肿瘤治疗的毒副作用、预后并指导治疗选择。
夏玲芳 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夏玲芳教授分享了在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诊疗进展。目前,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机制不明确,整体发病率低,但预后差。而针对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并没有专门的临床或病理分期。在治疗方面,目前对于恶性黑色素瘤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免疫治疗、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等。对于原发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在保证足够切缘的前提下,根治性手术与保守手术的患者预后并无显著差异。而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夏教授提出外阴恶黑的淋巴结处理类似于皮肤恶黑,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并未改善患者预后但会导致相关并发症;阴道恶黑建议切除肿大淋巴结以提高局控。辅助治疗方面,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整体对放化疗不敏感,术后辅助治疗是否能有效延缓复发,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目前检查点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迅速,也为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潜在治疗可能。最后,夏教授提出对于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要重视早期发现,尽早检查以免延缓病情的诊治。
向礼兵 全盆腔腹膜切除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向礼兵教授为大家呈现了一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全盆腔腹膜切除手术的精彩讲解。向教授提出,卵巢癌常见的种植部位包括:肝膈面、肝肾隐窝、脾门、乙状结肠系膜、盆腔肿块和膀胱腹膜,以及直肠前壁腹膜。而不同于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病灶的浸润深度通常较浅,因此针对盆腔腹膜广泛病变的患者,全盆腔腹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适应症。对于此类手术,向教授详细的讲解了手术切口的选择,对于暴露盆腔各解剖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巧妙的将表浅的腹膜完整切除。最后,通过分享了一例手术视频,向教授向在座的各位临床医生展示了其精湛的手术技巧,同时该例手术视频也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妇科肿瘤期刊,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陈小军 腹腔镜下经腹膜外淋巴结清扫在宫颈癌中的应用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陈小军教授就腹腔镜下经腹膜外淋巴结清扫在宫颈癌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教授首先为大家解读了宫颈癌最新的FIGO分期,并提出晚期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评估的重要意义。结合文献发现,影像学评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可以达到12%,且经正确评估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小于5mm的患者与未转移患者预后相似。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陈教授着重探讨了放疗前行腹腔镜下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评估的优势,腹腔镜下经腹淋巴结切除与经腹膜外切除数目相似;尽管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高,但术区粘连发生率低,相比之下腹腔镜经腹膜淋巴结清扫术后的粘连多发生于手术区及放疗射野内。此外,腹腔镜下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术后恢复快。最后,陈教授通过一段手术视频分享了腹腔镜下经腹膜外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个人思考,其高超的手术技巧赢得了在场同行的认可。
· 第二十一届现代妇科肿瘤临床诊疗规范与进展研讨班开幕式 ·
吴小华教授致辞
吴主任回顾了自1997年来21届《现代妇科肿瘤临床诊疗规范与进展研讨班》发展历程,规模已向国际化靠拢,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但办会的宗旨与初心不改:分享复旦肿瘤妇科肿瘤手术的经验;推广妇科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传播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进展;提供国内外妇瘤领域顶级专家交流平台。目标依旧:努力培养中国合格的妇瘤科医生。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妇瘤专科,这是我们的责任。22年来,邀请了许多国内外专家的授课和手术示教,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参与和帮助,这是对我们办会的最大支持,也希望听到与会者的反馈。
崔恒教授:上皮性卵巢癌的个体化初始治疗(初次减瘤 vs 新辅助化疗)
北大人民医院的崔恒教授讲到,目前NACT-IDS的选择仍有争议,PDS在美国仍是首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0切除会使患者获得最大收益。因此,评估初始治疗手术达到无肉眼残留的可能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重要。腹腔镜检查的预测模式便是其中一种评估方法。JCOG0602研究比较了在III/IV期卵巢癌中,新辅助化疗组及直接初始手术组患者OS及PFS,发现NACT组R0患者 OS达67个月,而PDST组 R0亚组尚未到达观察终点,并且在两组中,R0组患者OS及PFS均优于R1及R2组,对组织学分型发现,透明细胞癌/粘液性卵巢癌中,选择PDST优于NACT。最后,崔恒教授再次总结并强调,手术操作水平是影响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重要因素。提高决策水平,提高手术技巧和能力,多学科合作等可提高手术治疗和效果。
吴鸣教授:复发性卵巢癌的手术治疗
吴鸣教授认为,卵巢癌的初始手术是卵巢癌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初始减瘤手术中能够获得R0切除的患者,在OS上显著优于R1及R2切除患者。对于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因为其很难治愈,同时伴有20-30%的并发症,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手术的目的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铂耐药复发患者除外淋巴结复发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考虑手术。而对于铂敏感复发的卵巢癌,首选手术还是化疗,吴鸣教授介绍有了DESKTOPIII 和GOG-213两项研究。DESKTOPIII研究发现在铂敏感复发组,手术切净后患者PFS获得明显延长。GOG-213研究比较紫杉醇+卡铂与紫杉醇+卡铂联合贝伐珠单抗,结果显示,联合贝伐珠单抗改善PFS,OS无差异。最后,吴鸣教授再次强调,对于晚期卵巢癌,初次手术应以R0为首要目标,只有铂敏感复发的患者才适合手术,但是只有能够R0的患者才能从手术中获益。因此,术前评估及其重要,正确的医院,合适的医生有利于病人的获益。
周琦教授:上皮性卵巢癌的生物靶向治疗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从传统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到PARPi的使用,详细介绍了上皮性卵巢癌的生物靶向治疗。卵巢癌的标准治疗一直是手术和化疗,随着分子病理及基因诊断技术的进步,卵巢癌的治疗靶点及靶向治疗异军突起,现在卵巢癌的靶向治疗进入了新的时代。GOG-218研究探索性分析了临床、病理和分子特征,发现大多数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观察到PFS获益,OS无显著差异。而PARPi药物可谓是卵巢癌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另外,对于铂耐药复发卵巢癌中,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联合口服化疗药VP-16取得了令人期待的疗效。周琦教授认为,对于新诊断的卵巢癌,彻底减瘤手术+足量足疗程化疗是必要的,并可以考虑PARPi一线维持治疗。对于PARPi的二线维持治疗,其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月,长期安全性良好。对于铂耐药卵巢癌,首先要做到减少人为耐药的发生,另外可以考虑探索PARPi单药,以及其联合免疫、抗血管生成药物、化疗药物等。
鹿欣教授: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红房子医院鹿欣教授从肿瘤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开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不同妇科肿瘤的免疫治疗进展。研究发现不同组织类型卵巢癌的PD-L1表达率不同,其中卵巢透明细胞癌免疫治疗前景值得期待。对于复发耐药的卵巢癌可考虑多靶点联合治疗。PD-L1抗体(派姆单抗)+脂质体阿霉素在复发铂耐药卵巢癌中,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受益率、总反应率以及良好的耐受性。在PD-1阳性晚期宫颈癌中,pembrolizumab有活性且安全。对于复发转移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进展并不多,其中林奇综合征患者可能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另外鹿欣教授还介绍了免疫治疗的“假进展”以及“超进展”,并提醒临床医生建议6月后评估患者疗效。总的来说,卵巢癌免疫治疗ORR约10%-15%,疾病稳定20—45%。MSI-H或TMB-H的患者中,使用PD-1抗体可能更容易受益。
柯桂好教授:放射治疗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柯桂好教授结合卵巢癌的特点为我们介绍了放射治疗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早年的研究显示上皮性卵巢癌中性全腹放疗疗效不优于化疗,且副反应更多,因此目前放射治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主要为姑息性放疗。全腹放疗可能应用的适应症为肠梗阻的姑息治疗,铂类耐药腹盆播散的姑息放疗,调强全腹放疗更优。Ic,II期透明细胞癌,粘液性癌,子宫内膜样腺癌可能从术后放疗获益,主要采用全盆腔放疗的模式。对于某些复发病灶,放疗在多学科诊疗模式下能有很高的生存获益,同时放疗也是最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Takayuki Enomoto教授:日本妇科肿瘤协会JOGO:历史、现况和展望
日本妇科肿瘤协会(JGOG)现任主席、日本新泻大学的Enomoto教授远道而来,为大家分享了日本妇科肿瘤协会JOGO的创办历史、现况和未来展望。JGOG历史悠久,1981年首先成立了宫颈癌化疗研究组,其后又成立了妇科恶性肿瘤化疗研究组,并在2002年获批非盈利组织。截止今年2月共195家有条件实施临床试验的机构加入,包括常规会员1008人。JGOG目前的组织架构涵盖临床试验、国际合作、教育出版和公共事务等各个领。他们的工作目标即通过多中心合作研究来发现并使用最有效的化疗方案。积极推动新诊疗方案、新适应证和新药支持的临床试验的开发和实施,积极进行妇科恶性肿瘤的宣教科普和国内外的交流合作。Enomoto教授为我们重点介绍了他们从2007年开展至今的妇科肿瘤学者临床试验学习班,力求在紧凑的三天课程中培养年轻的妇科肿瘤学者在临床试验上的设计、创新、合作、实施能力。JGOG独有的运转模式使得他们可以调配赞助资金和项目管理,选择合适的中心与CRO协调合作,因而可以招募到大量的临床试验受试者,以进行大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亚洲人群的妇科肿瘤诊治尚留有许多待研究的领域,JGOG在临床研究上的成果经验给了大家许多启发。讲座后吴小华教授为Takayuki Enomoto教授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涂小予教授:卵巢交界性肿瘤的诊断和临床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涂小予教授,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妇科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病理专家,为我们介绍了卵巢交界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卵巢交界性肿瘤整体预后良好,其中50%为交界性浆液性肿瘤,45%为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T)分为经典SBT(即不典型增生性浆液性肿瘤)和微乳头型SBT(即非浸润性低级别浆液性癌)。涂教授指出,微乳头型、腹膜浸润性种植和微浸润性癌有更高的风险发生浆液性癌。而微浸润和淋巴结累及对预后无不良影响。SBT的BRAF突变率为13%,而与其后发生的浆液性癌的基因突变一致率达92%,提示部分浆液性癌为SBT进展。粘液性交界性肿瘤(MBT)大部分预后良好,不出现腹膜种植,约40-55%MBT伴有粘膜内癌,但预后仍较好,可能仅有更高的复发率。微浸润对MBT预后也没有不良影响。但在诊断MBT时需首先除外卵巢转移性癌。
杨佳欣教授: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的杨佳欣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高危病人的治疗心得与宝贵经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21岁)较低,未生育的比例也高,杨教授指出,应重视高危病人的初诊治疗,避免初次治疗不规范引发的耐药及未控,通过手术和化疗积极争取治愈的目标。杨教授强调,无瘤手术是治疗高危患者的根本,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也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而化疗在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地位也不容轻视,对于高危的胚胎癌、内胚窦瘤,无性细胞瘤和未成熟畸胎瘤,都应进行规范、及时的化疗。杨教授也呼吁大家对这部分罕见肿瘤引起重视,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尽可能地为这些年轻的生命争取机会。
Yong Man Kim教授:现实世界中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进展
韩国妇科肿瘤协会(KGOG)现任主席、韩国峨山医学中心妇产科主任 Yong Man Kim教授的演讲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三大方面,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第一方面,宫颈癌:对低危人群的个体化改良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根治性宫颈切除的个体化策略;微创手术,LACC研究的进一步研究;更为大家带来了淋巴静脉吻合技术,能改善多数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的症状。第二方面,子宫内膜癌:主要分享了各种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及其在低危型内膜癌中的研究。第三方面,卵巢癌:讲述了新辅助化疗、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微创手术及腹腔热灌注等热点问题。讲座后吴小华教授为Kim教授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吴小华教授:宫颈癌根治术Q-M分型及其关键技术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吴小华教授,为大家带来“从Q-M分型浅谈宫颈癌根治术的关键技术”的精彩讲座。首先,吴小华教授简单回顾了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发展史,并指出了宫颈癌根治术Piver分型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吴小华教授聚焦于最新的Q-M分型,深入浅出,从文字描述、示意图、解剖图等各角度为大家解释了各种分型的切除范围及手术要点,特别指出膀胱宫颈韧带处理和输尿管处理的要点。进一步,吴小华教授给大家分享了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精彩手术录像,结合录像,毫无保留地和参会同行分享了宝贵的手术经验和体会。此外,吴小华教授还介绍了根治性宫颈切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最后,吴小华教授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鼓励和激励各位远道而来的参会嘉宾。
刘继红教授:盆腔脏器廓清术在复发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继红教授,为大家带来“盆腔脏器廓清术在复发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的精彩讲座。首先,刘继红教授简单明确地阐述了盆腔脏器廓清术手术的适应征和反适应征。接着,结合解剖图谱、手术标本和具体病例,向参会同行介绍了盆腔脏器廓清术的分类。从治疗角度分类,盆腔脏器廓清术可分为治愈性和姑息性。刘继红教授指出,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姑息性手术同样重要。刘继红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的45例患者,中位随访期1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48.5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肠瘘和尿瘘为主,并没有手术相关死亡率发生。此外,刘继红教授和大家分享了腹腔镜下进行盆腔脏器廓清术的体会和经验,但由于LACC研究,腹腔镜手术目前只为探索,并未进一步深入。
李琎教授: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研究进展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琎教授,为大家带来“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研究进展”的精彩讲座。李琎教授聚焦于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从共识及争议、术后如何提高生育结局、新辅助化疗后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及微创手术的应用等四大方面,为参会同行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李琎教授展示了所在中心333例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的最新随访结果,该样本量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数量,5年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高达96.3%、98.6%,进一步证实了“复旦标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标准已被写入国际权威NCCN指南。李琎教授还分享了复肿在保留生育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从化疗方案及化疗周期等,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所在中心的宝贵经验。
吕卫国:子宫肉瘤的治疗进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吕卫国教授带来了题为“子宫肉瘤治疗进展”的精彩演讲。子宫肉瘤是一种罕见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吕教授从子宫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分型及病理特征、主要治疗策略等几大方面揭示了目前子宫肉瘤的医学现状及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吕教授提出子宫肉瘤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是否切除双侧附件在不同类型肉瘤中仍存在争议,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大部分子宫肉瘤治疗无益。但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明显控制局部复发,提高患者总生存。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子宫肉瘤中的应用开始崭露头角,血管靶向及PD-L1单抗或可改善晚期或复发子宫肉瘤预后。此外,鉴于目前无肯定临床或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区分子宫肌瘤及子宫肉瘤,吕教授从临床及基础研究分析子宫肌瘤及肉瘤的异同,提出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有望成为重要鉴别指标之一,但仍缺乏确实的临床证据。
林仲秋:卵巢癌淋巴结清扫的意义
对于“卵巢癌是否需要清扫腹膜后淋巴结”这一话题,国际上一直存在热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针对此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林教授首先提出上皮性卵巢癌中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较高,有超过一半的II-IV期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2018年前多项回顾性分析提示接受淋巴切除者有生存获益;同时多项前瞻性随机试验提示对于早期和晚期卵巢癌患者,系统切除淋巴结并无明显生存获益,但也会增加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然而,2019年最新指南根据LION临床研究结果作出相应更改,提出切除能够切除的肿大或可疑淋巴结,而阴性的淋巴结可无需切除;IIIB期患者应行双侧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但是林教授指出对于上皮性卵巢癌是否需要清扫腹膜后淋巴结这一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及更多的研究支持。
杨文涛:子宫内膜癌病理新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文涛教授作为妇科恶性肿瘤方面著名的病理学专家,带给大家的是关于子宫内膜癌病理新进展的演讲,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首先,杨教授提出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仍不完善,与临床治疗的衔接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部分子宫内膜样癌,3级,可以ER(-),可以存在p53基因突变,且不同的分子分型对预后及治疗存在不同的预示作用。此外,杨教授提到目前基于高通量数据分析结果,基于分子分型不同将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微卫星不稳定、低拷贝变异及高拷贝变异型,但该分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医生比较关心的POLE突变型是否需要辅助治疗等等。杨教授还提到尽管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有较明确的分子分型,却也存在异质性;目前PD-L1免疫治疗对PD-L1阳性的诊断要求在子宫内膜癌中尚无统一标准,其与抗体种类、诊断的病理学家等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肿瘤治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华英 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
接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华英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是“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新进展。王教授首先根据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目前存在争议的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及其相关对临床试验。首先,对于I-II期内膜癌,有2-3个高危因素(年龄>60岁、深肌层浸润、G3、LVSI阳性)的患者,建议术后辅助放疗,且阴道后装治疗较盆腔外照射可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但增加辅助化疗对患者获益微小。另外,对于III-IV期患者,术后辅助放化疗相对单纯放疗,可以改善高危患者5年总生存及无复发生存率,且化疗方案首选TC,其次为AP或TAP;期间,王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对于晚期的内膜癌,同步放化疗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最优。最后,王教授告诉大家早期EC术后给予孕激素辅助治疗,不能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及死亡风险,故而不推荐使用。此外,除常规病理外,分子病理将成为EC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依据。
吴小华:外阴癌的诊治规范
最后,应昨日与会人员对外阴癌手术学习的热情,吴小华教授就“外阴癌的诊治规范”展开了精彩的演说。首先,吴教授用图片向大家准确的展示了外阴癌FIGO分期和TNM分期的病变累及范围及浸润深度,然后由浅入深的讲述了外阴癌的手术治疗原则,相应的淋巴结切除清扫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等。吴教授告诉大家应尽可能在初次手术时达到足够安全的手术切缘(1-2cm),若手术切缘接近或阳性,则考虑再次切除以达到更宽的切缘,亦可选择术后局部放疗;深度应达到泌尿生殖膈水平。此外在考虑后续手术决策时,应包括淋巴结状态等危险因素,对于术后需要EBRT及化疗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再次切除切缘接近或阳性的外阴肿瘤可能无临床获益。淋巴结状态及切缘情况是决定术后辅助放化疗的重要因素,若切缘阳性,则术后需辅助放化疗。最后,吴主任提出在我们中心,开放式行腹股沟横切口和外阴癌根治术术后伤口愈合很好,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几乎没有遇到过术后伤口不愈合的情况,因而鼓励大家要放开手,大胆去做!得到了在场所有学员的积极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