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淋巴瘤研讨会暨第六届淋巴瘤诊疗学习班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19-11-22

一年一度的长三角淋巴瘤研讨会暨第六届淋巴瘤诊疗学习班于2019年10月18日在沪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上海市抗癌协会和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继续秉承“促进专业领域学科交流和发展,提高淋巴瘤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水平”这一宗旨,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会议邀请到了全国淋巴瘤专业领域知名的专家授课和主持。本次会议的参会医生来自全国各地,除江浙沪皖以外,还有来自江西、湖南、广东、福建、河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的参会医生。

1574404144.jpg

开幕式由本次会议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淋巴瘤专科副主任曹军宁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代表院领导致辞,对远道而来的授课专家及参会医生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首任主任、肿瘤医院荣誉教授、九十七岁高龄的孙曾一教授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在淋巴瘤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并对在座的嘉宾提出殷切希望。此外,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名誉主委、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朱雄增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首席专家、肿瘤内科洪小南教授也分别作了致辞。

1574404191.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淋巴瘤专科副主任曹军宁教授


1574404217.jpg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


会议主要就淋巴瘤各亚型的诊疗进展分别展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针对这一亚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委石远凯教授、洪小南教授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兼I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郭晔教授三位讲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研究的进展。尽管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一线治疗中,新药的加入并未能够突破标准治疗的疗效瓶颈,但一系列新药,包括bcl-2抑制剂、CD47单抗和Pola单抗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特别是CART新技术的发展,给一部分复发/难治的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既往被认为侵袭性强且不能治愈的套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时间仅有3.5年,但随着BTK抑制剂等新药的问世,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位生存时间大大提高,已超过了10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宋玉琴教授通过对套细胞淋巴瘤的详尽阐述,揭示了飞速发展的新药时代也刷新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学者们更加注重于透过疾病表象,看到关键的分子靶点所在。

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均属于T/NK细胞淋巴瘤,预后远远差于B细胞淋巴瘤。近年来HDAC抑制剂、普拉曲沙甚至于PD-1单抗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两类疾病患者的生存。而霍奇金淋巴瘤则是预后很好的疾病,通过放化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曹军宁教授讲述了在维布妥昔单抗、PD-1单抗时代,复发/难治HL的疗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本次会议也秉承了淋巴瘤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理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两位副主任李小秋教授、周晓燕教授分别对淋巴瘤病理诊断的新进展及淋巴瘤的液体活检作了阐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中心普瘤专科主任马学军教授则讲述了淋巴瘤放射治疗的实践,很好地梳理了各个亚型淋巴瘤中放射治疗的适应征。此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主委胡夕春教授也阐述了合并淋巴瘤的多原发肿瘤的诊治,给与会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精彩讲座都充分反映了在淋巴瘤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淋巴瘤专科的几位青年专家也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本次会议传播了各个亚型淋巴瘤治疗的最新进展,进一步规范了淋巴瘤的诊疗,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基层医院之间的联系,期待本次会议能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