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诊疗 共筑儿童肿瘤防治新篇——2025年第四届上海儿童肿瘤会议圆满召开

发布日期:2025-04-28

集体照-2.jpg

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第四届上海国际儿童肿瘤会议成功召开。会议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护理联盟血液肿瘤学组承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肿瘤学科高怡瑾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以“聚焦前沿,赓续华章”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儿童肿瘤诊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通过多场专题讨论和学术报告,展现了儿童肿瘤领域在精准医疗、多学科协作和护理创新方面的突破性成果。

高怡瑾.jpg

精准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并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竺晓凡教授梳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展,强调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分子靶向治疗及化疗毒性管理的重要性;中山一院罗学群教授聚焦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基因分型,揭示突变基因在预后分层及药敏筛选中的关键作用;北京儿童医院郑胡镛教授提出维奈克拉等新药联合方案,显著降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风险。  

法国Gustave Roussy肿瘤中心Veronique Minard教授分享LMB协作组40年经验,通过风险分层化疗将伯基特淋巴瘤5年生存率从<50%提升至90%以上,并展望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病例中的应用前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介绍CCCG多项淋巴瘤方案(间变大细胞、霍奇金淋巴瘤等)、CCCG-肾脏肿瘤及肝母等多项研究方案成果,数据显示现行方案疗效有很大提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复旦肿瘤医院陶荣、李小秋教授分别就NK/T淋巴瘤诊疗及病理分型新进展作专题报告,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  

实体瘤攻坚:多学科诊疗成核心策略

神经母细胞瘤与横纹肌肉瘤专场中,天津人民医院陈冲教授分享骨髓MRD检测“天肿模式”,推动精准预后评估;李彦欣教授解析TRIM家族在神经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法国居里研究所Daniel Orbach与Sylvie Helfre教授系统介绍欧美横纹肌肉瘤治疗体系,从危险分层方案(ARST2031/2032)到放疗技术(VMAT、质子治疗)的优化,强调手术、放疗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法国Enfants Malades Hospital的Romain Luscan教授分享儿童原发头颈和脑膜旁RMS手术处理经验,中国专家张翼鷟、苏燕等则汇报本土研究成果,凸显多学科协作在实体瘤诊疗中的关键作用。  

护理分会场:全周期照护与技术赋能  

护理专场以“精准护理·AI赋能”为核心,聚焦血液肿瘤患儿全流程管理。中华护理学会张琳琪教授强调支持性照护对提升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上海交大护理学院方琼教授提出培养高阶护理人才,推动专科护理系统化建设;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洪莉副院长介绍张江院区“强专科”定位,为护理实践提供硬件支撑。  

学术环节中,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Dr. Walters分享癌症幸存者长期随访模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沈闵教授探讨居家安宁疗护实践;上海交大韩挺教授展示AI技术在护理决策中的应用案例;复旦护理学院袁长蓉教授提出“患者旅程地图”理念优化就医体验。循证护理、经济毒性管理、居家输注安全等议题的交流,凸显多学科协作在护理实践中的深度融合。  

国际协作与未来展望  

高怡瑾教授在闭幕式中指出,会议搭建了中外学术交流与协作的桥梁,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高质量研究成果转化,让全球创新技术惠及更多患儿。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儿童肿瘤诊疗与护理已跻身国际前沿,通过持续创新与协作,医护团队正携手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儿童肿瘤防治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