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知著 智汇未来 | 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委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2025-07-09

聚智共谋新章,擘画精准未来:类器官专委会启航

夏木扶疏,风送荷香。2025年7月6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承办的“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度学术年会”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隆重召开并圆满落幕。

当前,创新医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临床诊疗格局,类器官技术如同穿透迷雾的一束光,以"体外生命缩影"之姿为学界勾勒出全新变革图景,更在肿瘤基础研究、转化探索与精准治疗领域开辟通途。值此类器官专委会诞生之际,大会聚行业之力,以前沿进展为舵、以临床应用为锚,聚焦类器官技术的创新突破、标准建设与未来疆域,共启一场直指临床价值的思想盛宴。

会议当天盛况.jpg

(会议当天盛况)

盛会开幕 嘉宾云集

何爱娜教授主持了本次大会的开幕并详细介绍了本次大会的背景。非常感谢众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顶级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支持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委会的成立;希望借助本次大会,作为类器官技术促进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交叉融合与转化的新里程碑,最终推动科研与诊疗新范式,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马昕教授在致辞中,重点感谢了与会各位领导专家对类器官专委会的支持、对骨肿瘤领域的支持。肿瘤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而骨肿瘤尤为独特,其临床诊疗难度高,且近年来学科进展较快,带来了大量的创新研究机会,也带来了思想与实践变革的时机。类器官技术的出现为肿瘤的基础科研与精准医疗贡献了直接、全新且丰富的支持,期待类器官专委会在未来能够让更多医生拥抱新技术。

陈震教授提出,当前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肿瘤领域学术与应用发展的难题,减少了动物模型使用、缩短了新药研发时间、拓展了研究边界。这项技术大大促进了肿瘤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骨科的发展。希望类器官专委会能够持续推进工作,积极致力于学术发展和科学普及的双向推动。

曾炳芳教授表示,基础研究的持续革新对临床科学尤为重要,临床外科医生现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基础研究的进展。很高兴看到类器官这个前沿生物医学工具加入到肿瘤、尤其是骨肿瘤方面的治疗中来,借助专委会这个平台,与同道们共同努力,期待来年大会能够汇报更多的有进展的结果,在临床中也能挽救更多患者的悲剧。

郭卫教授认为,骨肿瘤虽然是一个罕见癌种,但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所以病例数并不少;而类器官技术的出现,为骨肿瘤等癌种带来了全新的临床机遇。骨肿瘤及相关的类器官团体标准的发布,也标志着这项技术从学术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持续推动。在未来,依托类器官专委会平台,将看到更多临床成果的切实落地。

致辞.png

(何爱娜教授主持,马昕、陈震、曾炳芳、郭卫教授致辞)

创会启航 聚力新章

倪明教授代表上海市抗癌协会,宣布同意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希望在专委会的领导下,团结会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继续教育和咨询服务等活动,为广大市民服务,为我市防癌抗癌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标志着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正式纳入肿瘤精准治疗的规范建制。

批复-倪.png

(倪明教授宣读类器官专委会成立批复)

杨庆诚教授向与会领导专家们汇报了类器官专委会的前期筹备情况。2025年1月,向上海抗癌协会申请成立了“类器官专业委员会”,在5月获得批复并与行业内的类器官专家召开筹备会,在7月6日召开了上海抗癌协会类器官专委会成立大会。当前,专委会会员团队阵容强劲,工作领域覆盖5个瘤种、8个学科、6个院校。

聘书颁发.png

本次大会选举杨庆诚教授为类器官专委会主任委员,选举刘志艳教授、向冬喜教授、徐汉辰教授、尹晓磊教授、张剑教授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选举何爱娜教授为专委会秘书长、黄毓婧教授为专委会秘书,选举胡欣教授、胡国宏教授、钟来平教授、许蜜蝶教授、肖秀英教授、张子臻教授、王永刚教授为专委会常务委员,选举边杉教授、程冬冬教授、金希教授、李士英教授、陆璐教授、钱晓哲教授、魏小二教授、于祥田教授、尹小兰教授、杨云松教授、周尊强教授、朱寅杰教授为专委会委员。

专委会副主委.png专委会委员.png

杨庆诚教授继续向与会领导专家们详细汇报了类器官专委会的未来工作规划。专委会以“专注临床转化,服务肿瘤患者”为宗旨,将打造国内领先的肿瘤类器官转化与服务平台;以“助力肿瘤精准医疗、减少药敏动物实验依赖、加速抗肿瘤药物研发”为使命,在三年内建立1-2种肿瘤类器官标准化培养体系,推动1-2项肿瘤类器官临床转化应用,普及医务及公众对肿瘤类器官的科学认知,建立产-学-研-医-检协同创新机制;最终让类器官成为肿瘤精准医疗与新药研发的核心技术支撑。

名家论道 大咖开讲

随着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接下来,与会嘉宾启动了2025年度类器官专委会学术年会,开展了一场前沿成果密切交流与融合的、酣畅淋漓的学术盛宴。

在“类器官基础研究”环节,由边杉教授、肖秀英教授、胡欣教授、刘志艳教授主持。

首先,浙江理工大学智能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孔祥东教授分享了专题报告《类器官在材料与纳米药物评价中的应用》,阐述了团队通过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与材料评价的临床转化重点工作。发现类器官作为创新药物评价模型,对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响应,可用作材料评价的重要模型,对推动纳米药物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类器官研究涉及理、工、农、医等多个一级学科门类,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其研究的深入与进步需要跨学科深度交叉合作。

随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尹晓磊教授以《从随机到可控:小分子精准操控类器官细胞命运平衡》为主题,分享了通过类器官模型进行小分子操控细胞命运的重点研究。类器官创新了生物体系的人为操控模式,带来了细胞集群系统的概念,可以分析组分、规律和系统特性。尹教授团队利用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筛查治疗耳聋的药物;并且通过理解细胞的分化、自组织原理,优化类器官培养的瓶颈问题:扩增效率、均一性、保真性、可操作性,提供更新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上海市肿瘤系统调控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向冬喜教授进行了专题演讲《基因编辑类器官的基础和转化研究》。肿瘤类器官在基础和转化研究中用处广泛,向教授团队分享了通过构建胰腺囊液类器官进行伴随诊断、结直肠癌肿瘤疫苗筛选、类器官血管化的出色研究成果;结合单细胞测序等多组学技术,类器官模型作为可干预、可测试的工具,在疾病机制挖掘、靶点发现、诊断辅助等方面大有可为。

1孔尹向.png

(孔祥东教授、尹晓磊教授、向冬喜教授专题分享)

2尹陆金.png

(尹小兰教授、陆璐教授、金希教授精彩点评)

在“类器官临床转化”环节,由胡国宏教授、郑培永教授、张子臻教授、魏小二教授主持。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国家杰青江一舟教授分享了专题报告《类器官助力三阴性乳腺癌精准诊疗研究》。三阴性乳腺癌是恶性程度高、预后最差的乳腺癌类型。传统的指南是对患者做“一刀切”化疗,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对化疗敏感,所以需要通过明确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的整体策略,提高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江教授团队通过绘制乳腺癌多组学图谱,总结了“复旦分型”,系统性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的异质性,提出分型精准治疗策略;并聚焦高危“冷肿瘤”亚型,总结增敏免疫治疗新策略,通过类器官模型药物敏感性检测验证,进而通过临床试验平台助力成果转化,未来可将“分型精准”的思路应用于其他类型乳腺癌。

随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骨肿瘤骨病外科主任、上海市级医院骨软肿瘤综合诊治中心(COC)召集人杨庆诚教授以《类器官在肉瘤中的临床与转化应用》为主题,分享了团队在骨和软组织肉瘤方向中,如何使用类器官模型解决临床治疗在近几十年以来一直存在的瓶颈 —— 现有药物疗效不足、缺乏新药与新药物方案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理论端,通过制定与发布相关团体标准与专家共识;在实践端,通过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患者精准医疗,杨主任团队贡献了肉瘤类器官领域的多项开创性工作,走在世界最前列,为类器官技术未来改写中国肉瘤药物治疗局面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接下来,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徐汉辰教授进行了专题演讲《类器官助力中药活性小分子药理学研究》。徐教授团队使用从古人经验、到中药复方、到单体成分、到模型筛选、到有效性验证的逻辑,验证了中药复方四君子汤对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作用,证实了类器官的应用是实现中医药研究“说清楚、讲明白”重要目标的有力工具,基于有效成分的体外类器官筛选能够帮助明确具体机制、以及主要活性成分间的协同效应。

3江杨徐.png

(江一舟教授、杨庆诚教授、徐汉辰教授专题分享)

4王陈杨.png

(王永刚教授、程冬冬教授、杨云松教授精彩点评)

在“类器官与新药研发”环节,由何爱娜教授、王永刚教授、于祥田教授、严望军教授主持。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期临床试验病房医疗主任张剑教授分享了专题报告《类器官在新药研发中的价值》。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延长总生存期,兼顾生活质量,这也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目标。然而,新药研发一直面临着长周期、高成本、高失败率的难题,传统模型“不够好”是新药研发失败的最大原因。在肿瘤的精准医疗实践中,手段包括间接方法(例如生物标志物)和直接方法(类器官药敏检测)。然而,既往以基因测序为主的间接方法对药物疗效预测获益有限。类器官作为一种创新模型,在各方面拥有相对于传统方法的巨大优势。因此,凭借类器官平台,将对创新药物的临床前与临床工作做出突破性贡献。

随后,上海技术交易所生物医药专板运营中心总经理刘路英教授以《高质量类器官技数资产商业化》为主题,分析了类器官产业的行业风向、市场动态、政策支持、前沿资讯,以及类器官能够给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带来的独特性价值。为了推动资源的汇聚与配置,上海技术交易所可以通过多元化赋能类器官产业,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

接下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负责人许蜜蝶教授进行了专题演讲《类器官库建设 —— 质量先行》。许教授总结道,类器官库是应对药物研发困境、推动精准医疗的战略性基础设施,而非简单的科研平台。应当以体系为基础,建立一个覆盖全流程的、主动的、可追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从样本采集到最终数据报告的每一个环节,都设立明确的标准作业程序和量化的质控检查点,创新和改进类器官评估体系,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医学中心主任钟来平教授报告了研究成果《头颈癌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与挑战》。钟教授团队面对头颈肿瘤分型复杂、治疗难度高、多年来鲜有创新药物方案的临床试验阳性结果等难点,使用类器官模型药物敏感性检测助力患者的精准医疗,达到了80%以上的临床一致性,并主导开展了头颈肿瘤类器官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针对晚期头颈部恶性肿瘤,提倡多学科融合的诊治模式(MDT),依托创新模型开展转化研究,最终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

5张刘许钟.png

(张剑教授、刘路英教授、许蜜蝶教授、钟来平教授专题分享)

6点评.png

(周尊强教授、李士英教授精彩点评)

最终,本次大会在全体参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总结

本次大会以类器官技术为核心,汇聚了领域内顶级的临床专家与研究学者,聚焦基础创新、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转化等三大关键领域展开了深入而务实的探讨:追踪最前沿的科研突破、推动临床应用的切实落地、以及构建行业发展的规范标准。本次大会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与会同仁呈现出了一场立足前沿、着眼实用的学术盛会,促进了关键技术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

尤为瞩目的是,大会期间正式举行了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仪式,迎来了类器官专委会的历史性诞生。这一里程碑式的建制,标志着我国类器官领域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制度保障驱动规范发展,以共识凝聚引领未来航向。

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委会以“专注于临床转化,服务于肿瘤患者”为宗旨,将作为类器官领域创新资源融合枢纽,推进技术临床转化与产业协同发展。以“筑平台、定标准、促转化”为阶段化战略,未来三年将系统性构建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公众普及三维体系,全力推动肿瘤精准医疗升级:

  • 首年筑基:完善组织架构,聚焦平台搭建,开展首批重点瘤种临床应用探索,启动标准化样本库及技术推广网络建设。

  • 次年深耕:制定行业关键标准,组建创新联盟,深化多瘤种技术融合,强化专利与知识成果转化。

  • 三年飞跃:落地产业化应用路径,推动技术纳入权威指南,打造全国性科普品牌,形成"产学研医检"深度融合生态。

展望未来,本次盛会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以此为契机,类器官专委会将系统整合领域资源,建立高效、规范的交流协作体系;营造开放、严谨的学术氛围,激发持续创新活力;携手推进类器官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入应用与转化。

汇星火以成灯塔,举众力而耕沃野。业内同侪将共同努力,以扎实的科研积累和创新的技术手段,不断破解医学难题,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愿以科学之光驱散病痛阴霾,让希望之路在每一位患者脚下延伸,最终融汇成健康中国的壮阔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