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作为“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系列活动的第六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赵维莅分享科研人生经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罗蒙书记也亲临现场为青年学员加油鼓劲,期待他们借沙龙契机深耕专业,在医疗科技转化中崭露头角。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罗蒙书记在致辞指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青年科研工作者需主动拥抱新技术,在临床研究中融入人工智能思维,善用算力算法提升创新力,同时应重视临床成果转化与场景复制推广,突破传统项目制的局限。罗蒙介绍,为解决数据大而不强的问题,上海正在推进公立医院数据平台建设。此外,上海市卫健委正通过举办人工智能赛道比赛、设立专项奖项等方式为青年搭建发展平台,期待更多青年人才借助沙龙契机深耕专业,在医疗科技转化中崭露头角。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要学会快速与前沿技术结合!”
李劲松在题为“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自己科研人生。高考后李劲松进入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就读,本科毕业后,被保送研究生到了扬州大学(当时的江苏农学院),开始探索胚胎冷冻技术,硕士毕业后他留校做了教师。1999年,李劲松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之后又参与了克隆牛的重大科研工作。2002年,他奔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在美期间,完成了嗅觉神经细胞的克隆工作。回国后,他来到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所组建实验室。
回国后,李劲松攻克了半克隆技术,所谓半克隆技术是指用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代替精子使卵子‘受精’的过程。2012年,李劲松与同事徐国良合作,在国际上首次从只携带精子遗传物质的胚胎中建立了 “类精子干细胞”,再将其注入卵子后产生了健康的小鼠,该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后又他的团队又通过修改卵生胚胎干细胞的基因,使其具备精子功能,注入卵子,产下“没有父亲”的健康幼鼠,重现西游记女儿国的场景。
2012年,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诞生,李劲松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了携带遗传缺陷的白内障小鼠的受精卵,发现有三分之一新生小鼠被治愈,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受精卵介导的基因治疗策略,这也是人类首次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疾病的实验案例。
2017年,李劲松提出了“基因组标签计划”的设想,即用类精子干细胞中对所有蛋白质添加标签。2023年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构建基于基因组标签的重要器官精准蛋白质图谱”项目启动。该重大专项旨在打造生命科学研究的北斗导航系统。“这好比给每个人配上手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进行识别和跟踪,传统生命科学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现在可以给所有蛋白质在体带上容易识别的标签,通过标签识别来研究蛋白质行为。”李劲松说。
李劲松告诉在座的年轻医生们,“一路走来最大的体会是机遇只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快速与前沿技术结合,同时要心存梦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同提升自己。要能专注,能厚积薄发,勇于坐冷板凳,还要善于合作共赢。”
“学会自我鼓励,感恩患者,生命因努力充满阳光!”
近年来,赵维莅团队拓展了淋巴瘤靶向治疗新策略创新NKTCL的抗代谢靶向治疗方案,使I/II期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从73%提高至89%。DDGP方案使III/IV期患者2年总生存率从45%提高至74%。如何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年轻医者成长为一名临床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学家?赵维莅带来的讲座题目为“生命因不懈努力而充满阳光”。
当年赵维莅就读于交大医学院临床专业(七年制),本科学业结束后,她来到了位于交大附属瑞金医院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实习生。当时研究所里有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还有当时正在读博的陈国强院士,赵维莅有机会聆听几位科学家的各种科研讨论,从此在心中播下科研种子,在研究所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她前往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凭着毅力攻克了法语的表达难关,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也收获了从无到有的学术成就感。
回国后,赵维莅转向了淋巴瘤的研究。淋巴瘤是全球十大高发肿瘤,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死亡率很高,该病的疾病机理研究资料十分匮乏,医生们对此手足无措。没有血液研究样本,无法研究病理,赵维莅亲自去病房抽血,从细胞的凋亡和分化开始,慢慢积累了一些科研成果。她的团队找到了基于淋巴瘤细胞关键分子标志物及其调控的细胞信号通路,同时提高分子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率先提出多项作用于细胞通路的靶向治疗新策略,之后又探索靶向治疗新药物,促进临床转化。
“我的一天一般是这样度过的,上午与患者沟通,下午与团队沟通,晚上与自己沟通,整理思路,写科研论文。行政工作是综合协调工作,我也能系统思考该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赵维莅告诉学员们,起步初期,她也很困难,因为把握不了课题研究方向,第一个科研项目申报了三次才获得科研资助。她的经验是要多做临床研究,了解清楚疾病机理,提高思维能力。王振义院士每周的开卷考试,从临床角度出发不断提出科研要求,也让她受益匪浅。
她寄语年轻医生们,要能吃苦,还要学会自我鼓励,这可以激发无限潜力,同时要学会感恩患者,要乐于助人,很多研究灵感都来自患者。在发展过程中要感恩人生中的每一次成功经验,这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她希望学员们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科研的热忱,在跨学科协作中书写“科学研究为患者健康服务”的答卷。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两位学者分别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维度,为青年肿瘤科学家树立了“技术精进与人文关怀兼具”的职业标杆。李劲松院士以半克隆技术研究为例,展现出对科研方向的长期专注与坚守,其以朋友式导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力的育人理念,为导师群体提供了化解导学矛盾的实践参考,传递出“坚守与创新并重”的学术品格。赵维莅教授则以自身从医学生成长为临床科学家的历程,诠释“将科研写在病人健康上”的使命,其推动“上海方案”落地临床,彰显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陈震教授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期两位讲师的分享突破传统成果展示模式,深度剖析了科研成果的探索路径与医学事业的成就逻辑,既聚焦“以科研造福患者”的核心使命,又兼顾团队与个人的成长价值。他强调,沙龙始终以“促进跨界交流、激发创新灵感”为宗旨,助力青年学者在项目实践中实现能力跃升,未来将持续推出优秀讲座,为行业注入更多前沿思考。
沙龙项目主任孙斌教授作总结时强调,青年学者需以李劲松院士“专注科研”的精神为指引,主动抓取各平台发布的项目机遇,在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中寻求深度结合。她指出,沙龙课程已近一年,学员需系统回顾成长历程,打破“重临床轻科研”的认知误区,践行基础与临床协同发展的培养理念。同时她呼吁学员强化跨学院互动,推动中西医等跨学科课题合作。针对专家讲座,她强调应聚焦科研思路提炼,将专业内容转化为个人能力,主动参与讨论。
会上,孙斌教授为李劲松院士与赵维莅教授颁发讲师聘书。
“手把手托举,希望为上海培育更多的医学临床科学家!”
为助力已展现前沿视角、具备创新理念的青年肿瘤临床医生成长为优秀临床科学家,我们策划了“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系列活动,希望培育一支优秀的肿瘤临床科学家队伍,拓宽其临床研究视野,探索借助新兴前沿技术促进肿瘤诊疗技术创新。这样的系列活动每二月举行一次,本期活动已经是第六期。在前五期活动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教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田教授等著名专家纷纷登台,向年轻的肿瘤医生们传递“科研秘诀”,分享科研感悟。
作为活动发起方,我们深知青年临床科学家在成长中面临的困境:难获深度指导、缺乏专家资源对接、学科交叉机会少、科研思路拓展受限。为此,我们遴选了首批58位优秀青年肿瘤临床医生,通过抗癌协会专家面谈沟通,结合国家科研人才培养进程,帮助他们明确专业方向、厘清发展目标。每期沙龙邀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资深临床专家、前沿研究学者、国际期刊编委及科技管理专家担任讲者,聚焦前沿领域解析科研思路、成长路径与论文写作技巧;沙龙顾问团(含沙龙项目主任孙斌、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陈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上海市抗癌协会倪明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研科主任庄建辉等)则引导学员交流答疑,鼓励结合临床实践提问,同时严格要求学员——两次缺席即取消资格,以保障培养质量。
为便利学员沟通,沙龙采用面对面围坐的会场布置,既让青年学员与专家深度对话,也促进学员间交流碰撞灵感。正如我们打造沙龙的初衷:不仅让青年人才从讲者身上获启发,更能在同辈交流中迸发科研思路,未来真正解决临床难题。
系列活动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5月,经五期培养,学员累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人才奖励16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科技部纳米前沿专项等),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4人晋升副高、3人晋升正高职称,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26篇。
未来,我们将持续通过系统化培养、跨学科协作与资源整合,助力青年人才成长为“临床-科研-转化”一体化人才,更计划选派优秀学员赴海外癌症治疗权威机构短期考察。相信在各方支持下,这些青年力量将不断突破创新,为肿瘤防治事业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