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沪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2025-10-08

2025年9月20日,2025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业委员会、直肠全程管理学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承办,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及《中国癌症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 5 本期刊协办,《肿瘤影像学》《抗癌》提供学术支持。同期还举办了第六届 CSCO 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专家论坛,吸引全国结直肠癌领域顶尖专家学者齐聚,共话学科发展。

大会开幕式:凝聚共识,共启学术征程

开幕式由马延磊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致辞,为大会奠定专业基调。

会议首先由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致欢迎辞。李心翔教授首先感谢全国同道对“复旦肿瘤”大肠外科团队的支持,线下相聚上海。“复旦肿瘤”大肠外科团队在蔡三军教授带领下,注重多学科诊治,致力于直肠癌外科技术创新和全程管理,最后李教授对全国专家同道的指导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随后致辞,他首先欢迎全国结直肠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的到来,肯定了大肠外科在临床和科研领域的成绩,但也指出现有成果与时代和国家的要求仍有差距,强调了作为区域中心,应以带动区域发展为己任,为达到人民要求仍需不断努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院长在视频致辞中代表医院欢迎外科前辈和老师的到来,指出复旦肿瘤在大肠癌诊治方面,底蕴深厚,鲜明特色。在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手术量连续多年在上海位居第一,全国处于前列。大肠外二科在李心翔主任的带领下,进步快速。不仅仅是手术技术不断精进,微创手术节节攀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研究上获得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推动外科手术的微创化、肿瘤治疗的精准化,真真切切的造福患者。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西墨教授感谢李心翔主任给全国各地同道搭建学习平台,希望全体结直肠外科医师能够在此次会议中收获知识、提升技能。最后,他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教授首先感谢此次大会为全国结直肠癌领域顶尖专家提供齐聚一堂的机会。他肯定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结直肠癌业界取得的成绩,并呼吁国内顶尖结直肠癌肿瘤医院能够相互守望,以各种形式在未来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盟,以包容的态度促进交流,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1.png

新书发布:《克氏外科学》助力医学教育发展

新书发布会环节由王西墨教授作新书发布会致辞。王教授指出,《克氏外科学》是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希望借助此书推动医学教育提质,助力年轻医生伴随技术进步不断成长,李心翔教授为该书的共同主译之一。随后,王西墨教授、兰平教授、吴小剑教授、蔡三军教授、李心翔教授共同为《克氏外科学》(第 21 版)揭幕,正式发布这部医学专著。

2.png

学术交流环节:聚焦前沿,共探胃肠肿瘤诊疗新路径

本次大会设置两大学术交流环节,围绕胃肠肿瘤诊疗热点、难点展开深入探讨,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前沿成果与临床经验。

(一) 第一环节:多维度解析结直肠癌诊疗关键问题

本环节由刘骞教授、许剑民教授、孙跃明教授、杜鹏教授共同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杜金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清国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3.jpg

蔡三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享了 “大肠癌多学科 20 年探索之路”,指出上海近 20 年大肠癌发病率翻倍,筛查作为上海重大实事项目,通过筛查,大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生存率明显升高;直肠癌保肛是外科临床关注的重点,根治性是第一要求,需要做到功能性保肛。同时,蔡教授指出,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模式在不断演进。临床上需要正确全面理解新发展的概念,充分考虑适应证及卫生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外科医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MDT将会成为最佳培养年青年医生的摇篮。

兰平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以 “肠道微生态与炎症性肠病(IBD)” 为主题,介绍 了IBD的疾病分型、严重程度、术前用药、手术史、术者经验、手术技术等个体化因素影响短期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长期预后。讲解术前优化治疗、限制性肠管切除、早期手术、肠系膜扩大切除、Kono-S吻合等为代表的克罗恩病手术理念和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

王西墨教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探讨了 “腹膜腔免疫调节与消化肿瘤复发防治”,提出 “微化损伤,调和脏腑” 理论,旨在以最小的代价纠正病人机体的病理状态,对病人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和调节,以维持人体良好的身心状态;指出腹膜当中免疫细胞的重要性,腹膜癌发展过程中“种子-土壤-气候学说”对腹膜癌发展的影响。最后,王教授介绍了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对比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优势及相关临床试验成果。

吴小剑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聚焦于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问题探索”,分享液体活检 MRD 在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介绍可视化引流管对降低吻合口漏风险的作用,介绍了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的合理手术选择,指出癌结节、脉管浸润、神经侵犯是病理高危因素,并分享了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的患者手术技巧。

讨论嘉宾杜金林教授就蔡三军教授的讲题强调了分级诊疗、卫生经济学、多学科MDT的重要性。李清国教授就兰平教授的讲题肠道微生态与IBD的治疗、MRD质控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二) 第二环节:聚焦手术技术创新与个体化治疗

4.png

本环节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胡志前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宋纯教授、蒋小华教授共同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孙鹏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涂小煌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颖教授参与讨论。

5.jpg

 SOON SUP CHUANG 教授(韩国)分享 “梗阻性左半及右半结肠癌的治疗” 经验,提出尚无证据证实,结直肠手术前的机械性肠道准备与吻合口漏发生率降低相关,无需术中灌洗也可安全实施肠管的切除与一期吻合术。自膨式金属支架可由具备操作能力的医师实施,减压造瘘可作为择期手术的过渡方案。

池畔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讲解了“应用多因素系统克服低位直肠癌术后面临的困难”,对于肥胖、骨盆狭小、肿瘤位置低、新辅助放化疗后的患者,腹腔镜存在易起雾、无法精准解剖的缺点,机器人手术通过放大功能、及时除雾、灵活的器械操作以及人体工程学设计可克服上述困难,并且提出在当前没有机器人条件的医院,通过提高膜解剖的认识、重新定位Trocar的位置、维持膜间隙的张力、及时的除雾、并且通过混合入路进行分离,可以降低直肠肠壁的游离难度。

臧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探讨了“食管管状胃吻合的思考”,指出外科手术是食管胃结合部癌(AEG)的主要治疗策略,食管管状胃吻合在长期应用中逐步获得认可,其优势在于:食管管状胃吻合口数量少并可提供足够长度,从而减小吻合口张力和确保血供,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抗反流效果。制作管状胃过程中切除胃小弯和部分胃窦,可减少胃酸分泌,进一步提高抗反流效果。

姚宏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分享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 PD-1 抑制剂免疫治疗” 进展。临床医生在探索如何利用现有治疗方案,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为免疫治疗提供最佳肿瘤微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新辅助长疗程放化疗后序贯添加PD-1抑制剂,可显著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pCR率。

本环节讨论嘉宾孙鹏教授就食管管状胃的反流问题与臧潞主任进行了交流,涂小煌教授就MSS型结直肠癌的PD-1治疗的远期生存与姚宏伟教授展开了沟通。黄颖教授针对池畔主任的讲题做了总结,他表示以“膜解剖”理念指导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微出血或不出血,大幅度降低了性功能与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性功能优良率达90%以上。

6.png

 学组成立与青委增选:夯实学科基础,培育青年力量

大会学术讨论环节结束后,召开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全委会,同步完成学组成立与青年委员增选工作,为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倪明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致辞

上海市抗癌协会秘书长倪明作开场致辞。倪秘书长介绍,上海市抗癌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着团结和动员各学科的肿瘤科技工作者,促进肿瘤医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抗癌防癌知识的普及和癌症防治水平的提高,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正是这一使命的重要践行者。过去几年,专委会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作为协会,我们将始终是专委会、学组以及各位委员的坚强后盾。未来,我们会继续整合资源,为专委会的多中心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与平台链接,为学组的技术创新搭建交流桥梁,推动“上海经验”走向全国,为青年委员的成长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助力更多青年才俊成为领域骨干。学组成立是“细分领域的突破”,让专家们在更专业的领域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为临床难题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7.jpg

(二)李心翔教授(专委会主任委员)致辞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心翔教授指出,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两个重要学组——经肛腔镜学组、极限保肛学组的正式成立及青年委员会的增选工作,不仅是专委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上海乃至全国胃肠肿瘤腹腔镜领域学科建设的一次重要实践。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上海乃至全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首位,腹腔镜技术已成为胃肠肿瘤诊疗的核心手段之一,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需求”与“根治效果”的平衡,复杂解剖位置的肿瘤如何通过更精准的微创方式实现切除。正是带着这些临床痛点与学科诉求,我们和冯波教授、项建斌教授商讨筹备成立了经肛腔镜学组与极限保肛学组。经肛腔镜学组瞄准微创技术的精准化突破,经肛途径作为超低位直肠癌领域的新兴方向,具有解剖视野清晰、对腹腔干扰小等优势,学组将专注于技术规范制定、手术视频库建设、并发症防控研究,推动这一技术从探索应用走向成熟普及,为低位乃至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多诊疗选择。极限保肛学组聚焦功能保护与根治并重,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而言,保肛不仅是生理功能的保留,更是生活质量的守护。极限保肛学组将通过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广微创保肛新技术,让更多患者在获得肿瘤根治的同时,避免 因造口带来的生活困扰,这是医学人文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落地。青年医师作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如何快速成长为兼具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骨干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增补青年委员既是对临床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学科未来的长远布局。本次增选的青委委员,均来自各大医院胃肠肿瘤微创领域的优秀青年骨干,专委会为大家搭建这个平台,希望各位青委能打破机构壁垒、加强学术交流,助力快速成长。

8.jpg

 (三)学组筹备与授聘

经肛腔镜学组: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冯波教授任组长。冯教授进行了学组筹备工作汇报和未来展望:传统腹腔镜手术因盆腔空间狭窄,视野暴露困难,容易导致环周切缘阳性;开放手术则创伤大、术后恢复慢,患者往往要面对“长切口、长住院” 的困扰。而经肛腔镜技术,通过肛门这一自然腔道进入,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精准,既能保证肿瘤根治性,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创伤。但近年来,这项技术在临床推广中却面临 “技术不统一、适应证模糊、并发症控制难”的问题——这正是我们筹备“经肛腔镜学组”的初衷:让好技术有好规范,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微创红利。随后,李心翔教授与倪明秘书长共同为经肛腔镜学组组长冯波教授颁发聘书。 

9.png

极限保肛学组:组长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项建斌教授担任,杜鹏教授、李清国教授等任副组长。项教授指出:过去,保肛与根治的矛盾、手术安全与术后功能的平衡,一直是临床的核心痛点。部分患者因肿瘤位置过低被迫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APR),永久造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部分保肛手术虽实现了解剖学保肛,却因肛门功能损伤导致控便困难,生活质量极差。正是这份让更多低位直肠癌患者有尊严地康复的初心,推动了我们筹备极限保肛学组,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规范制定、临床研究创新,为这一领域探索更精准、更安全的解决方案。李心翔教授与倪明秘书长共同为极限保肛学组组长和副组长颁发了聘书。 

10.png

(四)青年委员增选

本次增选的青年委员均来自全国各大医院胃肠肿瘤微创领域的优秀骨干。专委会希望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打破机构壁垒,助力青年医师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

大会总结:凝聚力量,展望未来

会议接近尾声,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主任委员李心翔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首先向上海市抗癌协会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协会一直以来对专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倪明秘书长的开场致辞不仅为专委会明确了核心方向,更给予了专委会开展工作的信心与底气。同时,他也感谢所有参会者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在全委会上对工作的坦诚建言,还是在学组成立讨论中的踊跃献策,亦或是新委员、青委加入时的热情期许,都让本次会议成为了一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盛会。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与支持!期待下一次相聚时,我们能够带着更多技术突破的成果、规范落地的实效,再次畅谈初心,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

11.jpg

作者:李清国

审核:李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