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主办,健恒医疗、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协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第八期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沙龙”在上海市科学会堂举行。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殷善开院长在致辞时表示,当前肿瘤学领域技术突破与创新疗法持续涌现,但肿瘤异质性、耐药性等临床挑战仍需攻克。他强调,青年科研工作者是肿瘤防治创新的核心力量,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巨额经费投入、青年医学官挂职、破格晋升通道等举措,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殷善开寄语青年同仁,永葆仁心坚守医学初心,敢于挑战权威探索未知,以严谨韧性深耕科研,打破学科壁垒跨界协作,共同推动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恒瑞医药孙飘扬董事长在致辞时谈到,公司深耕肿瘤药研发近40年,已构建丰富的肿瘤新药管线,目前拥有50余种肿瘤开发新药,每年新增7-8个创新药,覆盖不同靶点与治疗通路,还形成了针对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等多癌种的治疗方案,疫苗相关研究也已在复旦肿瘤开展一期临床。孙飘扬提到,恒瑞正与上海多家大型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探索新药疗效与安全性及解决方案,期待与青年医生群体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开展新药探索与研究,共推肿瘤治疗领域创新发展。

恒瑞医药许晓建总裁以“临床研发,双向赋能”为题分享,转化医学是创新医学的关键一环,公司聚焦精准治疗、创新治疗、多技术平台搭建及AI赋能临床研发四大方向,全力探索肿瘤全周期治疗方案。他介绍,恒瑞已构建十余种技术平台攻克不可成药靶点,在ADC、双抗/多抗、个性化肿瘤疫苗等领域持续突破,同时借助AI技术加速药物研发全流程。许晓建强调,公司愿与青年临床研究者深化双向赋能,开放靶点合作、青年PI机会、生物标志物联合开发等资源,共享失败数据复盘经验,共建学术生态,携手实现从遵循指南到编写指南、从治疗病人到定义疾病的目标,助力打造世界领先的中国创新药。

在学员分享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张扬教授在沙龙上分享肺癌研究成果,团队提出“选择性免疫清扫”理念,通过系列试验验证淋巴结阴性判断标准准确性达100%,提出国际首个临床筛选策略。三期研究证实,对特定肺腺癌患者避免不必要淋巴结清扫,可减少65%以上需临床干预的手术并发症且不影响生存,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JCO》等顶刊,获高度评价并有望改变临床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临床专职PI刘辰莹教授分享学术研究成果与感悟。他深耕肿瘤相关Hippo信号通路研究多年,聚焦通路下游靶基因及转录调控机制,探索联合用药方案以增强肿瘤治疗疗效,同时围绕肠道纤维化开展研究,发现GPCR新靶点并计划推进临床转化。结合自身十几年研究经历,刘辰莹坦言曾错过从临床现象深入探索免疫治疗相关机制的机会,他强调临床科学家应立足临床需求开展研究,让科研最终回归临床、服务患者,为肿瘤防治提供实用价值。

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所长以“从免疫平衡到免疫震荡——202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Treg发现历程解读及展望”为题展开深度分享。他从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Treg相关发现切入,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行业实践,详细解读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从免疫平衡到免疫震荡的核心逻辑,强调个体化疗法对肿瘤治疗的关键意义,提出需依托多学科跨界合作、算力算法支撑及海量数据积累,破解当前肿瘤治疗面临的疗效与盈利双重难题。李斌所长还以多个科研案例与行业实例为佐证,鼓励青年肿瘤临床科学家坚持创新、密切协作,推动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向临床转化与产业化落地,为肿瘤治疗领域突破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艳院长致谢两位教授的精彩分享,并强调沙龙设置学员分享环节的核心意义——不仅为学员搭建向专家学习的平台,更旨在促进学员间的相互了解与协作,依托沙龙构建的肿瘤领域小型生态,激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活力。她结合自身过往组织跨学科研究院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交叉学科交流对科研创新与人才成长的重要价值,鼓励学员在沙龙中既要广结益友,更要收获学术成果、促成合作契机。

在活动总结中,沙龙项目主任孙斌教授为李斌教授颁发专家组成员证书,期待其后续持续为学员提供合作指导与专业支持,助力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她强调,学员需重视课后复盘,以专家分享为契机主动拓展研究思路;鼓励大家积极申报项目、勇于展现成果,讲好有实质内容的科研故事,同时注重提升表达能力,充分展现自身科研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