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及青少年骨肉瘤是儿童骨骼肌肉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治疗难点,也是临床医生讨论的热点问题,何种手术方式能够平衡患儿不断变化的功能和外观心理的接受程度;何种化疗方案有效而安全;如何能够使病人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质量……
在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的组织下,上海地区的知名的肿瘤外科医生和肿瘤内科的诸位专家及青年才俊们通过互联网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的治疗和化疗并发症管理的诸多问题。
大会共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要围绕肿瘤外科医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科主任王志刚教授主持,他隆重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严望军教授进行了题为《儿童恶性骨肿瘤治疗原则及保肢技术》的专题报告。严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儿童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必须症状、影像与病理的“三结合”,主要治疗方式仍为新辅助化疗结合保肢手术。严教授梳理了儿童恶性骨肿瘤的诸多保肢重建方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列举了其中代表性的方法,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Capanna技术、假体重建、骨搬运等诸多新技术进展,并演示了3D个性化定制假体技术在青少年及儿童病例中得应用,给儿童肿瘤外科医生带来了成人骨肿瘤专家方面的视角和经验。
紧接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华莹奇教授继续主持会议,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网林教授做了题为《Rotationplasty在儿童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与限制》的专题汇报,汇报中将源于欧洲的旋转重建术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科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经验进行了分享,结合文献的报道,说明了在生长问题在儿童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特殊性,这项技术在外观和心理上接受度偏低是推广困难的重要因素,但是,更加彻底的肿瘤切除,更少的未来翻修手术,以及卓越的运动功能水平这些不容忽视的优点仍然证实该项技术仍然应当作为儿童恶性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保底技术。
上述两项主题汇报结束后,王志刚教授及华莹奇教授分别从儿童骨科及成人骨肿瘤的角度,对上述汇报做了点评,并主持了后续的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自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宁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院焦勤教授分别代表各自的团队就儿童骨科关于重建术后肢体不等长方面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袁晓军教授也就儿童肿瘤科医生的角度,对于相关外科处理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等和与会的外科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会议的下半场,在蒋莎义、袁晓军和邵静波3位教授的主持下,首先由韩亚丽医生回顾了近40年来骨肉瘤一线和二线化疗方案的演进并分享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过去10年对骨肉瘤实施综合治疗的病例。从中大家认识到包含阿霉素、顺铂和大剂量甲氨蝶呤(HD MTX)的3药联合方案仍是目前最为经典的骨肉瘤治疗“标准方案”,传统化疗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可能已经达到“天花板”,如何通过科学的临床研究引入“新”治疗来改善晚期和复发进展病人的预后是未来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接着,于丽婷医生就HD MTX排泄延迟的解救措施(尤其对存在争议的血液透析)进行了探讨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结果。HD MTX在骨肉瘤治疗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其延迟排泄会导致病人发生肾、消化和血液等系统严重毒性反应,延误化疗甚至有生命危险。最后,蔡娇阳医生做了“肿瘤儿童远期心脏毒性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的演讲,不仅谈到了药物预防,也介绍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和心脏科在肿瘤心脏病康复方面的初步合作研究。由于蒽环类药物是骨肉瘤治疗中必须的药物,如何通过药物及运动干预预防进而减少远期心功能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提高长期存活者的生活质量,是儿科医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最后,与会各位专家一致表示,举办围绕儿童肿瘤单病种的多学科学术会议,对切实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意义巨大。上海市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委会今后应当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本地乃至全国提供平台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