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第三届肺癌多学科申城论坛成功举办——学术盛宴,大咖云集

发布日期:2022-08-18

    2022年8月5-6日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专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三届肺癌多学科申城论坛”以线上云端形式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强大的专家团队从“肺癌围术期管理“; ”晚期肺癌的免疫治疗“;”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研究方向 “;”肺癌研究热点与创新“ 4个篇章深度解读与探讨,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中青年专家论坛“与“多学科团队推动肺癌精准诊疗“专场, 全方位诠释了肺癌领域的最新知识与进展,同时也展示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担任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佳蕾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开幕式由王佳蕾教授主持,上海市胸科医院廖美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郭小毛院长为大会致辞,各方都表达了对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认同和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image.png

    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此次会议由线在线上云端举行,疫情虽然束缚了我们相聚见面的脚步,但无法阻碍我们学习交流的热情。93位国内肺癌不同领域的顶级专家齐聚线上进行专题分享与讨论,并就肺癌精准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最新理念和最新进展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会全程内容精彩纷呈,线上观众超过2万人次。


        第一篇章:有时治愈,更待何时:肺癌围术期管理

环节主持人:石远凯 教授、周建英 教授 ,王哲海 教授 ,潘跃银 教授 ,胡毅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分享了《临床问题驱动肺腺癌最佳外科治疗时机的探索》的学术报告,详细分析了外科手术在I-IV期肺癌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与价值;后半部分详细阐述了“浸润前肺腺癌外科治疗策略3.0”并提出浸润前肺腺癌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GGO肺癌该如何处理。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以辅助治疗为例,像我们展示了肺癌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吴一龙教授从临床实践出发,探讨并回答了四个问题:晚期肺癌成功的治疗模式可用于早期肺癌的治疗;辅助化疗并非必须,有些EGFR突变需要辅助化疗,如有RB1改变的化疗优先;靶向治疗效果与免疫微环境相关;MRD阴性提示可能治愈,从而避免如何避免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系统讲解了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并逐一解答存在的挑战与困惑,主要包括如何增加晚期患者疗效:联合化疗、联合CTLT4单抗、联合VEGFR抑制剂?;对于局部晚期NSCLC,免疫+放化疗结合的模式;新辅助与辅助免疫的探索,最后周教授也谈到beyond PD-1/PD-L1,如何寻找免疫治疗调控终点。

    上海市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分享了局部晚期NSCLC治疗策略进展与探索,尤其当放疗遇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时,ICI将覆盖局部晚期NSCLC总人群。并逐一分析解答了对于可切或潜在可切人群,放疗能否提升化疗+ICI新辅助疗效;放疗加ICI能否作为化疗+ICI的另一种选择;辅助放疗是否仍有价值;局部治疗是放疗还是手术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不可切患者,强调化放疗同步或序贯治疗后ICI巩固是新的标准,最佳模式仍然在探索中,精准个体化治疗是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系统阐述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协同增效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多项临床试验讲解大分子VEGF单抗如贝伐/雷莫芦单抗联合PD-1/PD-L1安全有效。此外,小分子抗血管联合免疫有望成为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新选择。与此同时,韩教授指出四药与三药联合相比更具有优势,但联合治疗并非均可增效,不是简单的4药>3药>2药。最后强调,缺乏有效的生物标记物依然是问题的关键,亟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image.png


        第二篇章:免疫风云,再看精准:晚期肺癌的免疫治疗

主持人:张 新 教授、相加庆 教授、樊旼 教授, 姚煜教授, 钟华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首先向我们详细阐述了免疫耐药的定义,继而讲述了其复杂耐药机制,而临床对于免疫治疗耐药的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并且免疫治疗耐药后尚无标准的后续治疗,目前克服耐药的联合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如ICI+ICI/免疫激活剂/代谢调节剂/巨噬细胞抑制剂/溶瘤病毒/细胞疗法/NK细胞激活剂/表观遗传修饰药物。最后展望了探索免疫微环境变化可望提前预警免疫耐药。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向我们分享了2022 ASCO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主要包括晚期NSCLC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两个方面。靶向治疗进展主要包括KRAS G12C突变、EGFR突变以及C-MET 14号外显子突变患者。而免疫治疗进展,包括晚期肺癌免疫治疗进展和术前新辅助免疫化疗进展。张教授指出虽然克服/延缓三代EGFR-TKIs耐药研究初见曙光以及免疫治疗大放异彩,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与探讨。

     重庆新桥医院朱波教授指出,由于免疫检查点(如PD-L1)存在表面表达或空间改变、免疫抑制或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免疫抑制或效应细胞的浸润分布等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充满异质性。基于此,朱教授进一步系统的阐述如何根据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来判断IO疗效,以及如何克服耐药,从而更精准指导免疫治疗。

    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向我们系统地讲述了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进展,她指出免疫联合化疗改写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格局,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PD-L1单抗抑制剂阿德贝利单抗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增添新的证据,斯鲁利单抗实现PD-1抑制剂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突破。此外,免疫治疗在复发SCLC的治疗仍在探索中,免疫联合化疗,联合抗血管药物以及新的免疫药物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向我们汇报了《免疫治疗时代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的学术报告。Biomarker探索一直是免疫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免疫治疗biomarker的探索已经从单一到整合、静态到动态、正向与负向及新技术开发的新格局。王教授指出受包括肿瘤异质性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免疫治疗biomarker探索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开发多种生物标记物整合模型、开展biomarker的前瞻性研究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开发biomarker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image.png


        第三篇章:传承经典,筑梦未来: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研究方向

主持人:谢聪颖 教授、刘安文 教授,高蓓莉 教授, 沈波 教授,李晓玲 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向我们讲述了针对诸多肺癌驱动基因突变,中国靶向治疗EGFR的“百花齐放”、ALK的“三代同堂”、其他靶点的治疗也在不断突破,并且国内肿瘤新药研发与国外的临床实践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此外,陆舜教授也谈到,积极拓展前线治疗方案、与各种药物联合治疗延长生命周期、ADC药物将是未来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向我们讲述了NSCLC少见驱动基因的治疗进展,如针对MET-14跳突,Amivantamab疗效得到证实(初治ORR 57%);针对C-MET扩增,Teliso-V在非鳞、C-MET高表达人群疗效明显(ORR 52%)。此外,针对HER2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及ADC药物,针对其他少见突变如ROS-1、RET等都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

    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指出随着三代EGFR-TKI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应用,耐药不可避免产生。目前已知耐药机制包括靶点依赖性耐药(On-Target)、非靶点依赖性耐药(Off-Target)、组织学特征转化以及无靶向驱动基因改变(No-Target)。史美祺教授谈到,我们可根据耐药方式选择其相应的治疗方案,而对未知耐药机制化疗是标准治疗。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免疫联合化疗加或抗血管生成这些治疗方式也是未来探索的一个目标,并且目前多项EGFR TKI失败后使用IO+化疗相关随机研究正在进行中。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任胜祥教授分享了KRAS突变研究进展,分析了KRAS靶点难成药的原因,但共价抑制KRAS G12C克服了KRAS“不可成药”的重大突破,目前Sotorisib成为标准后线治疗,Adagrasib也显示成功。任教授也指出其疗效标记物、如何联合治疗以及可能的耐药机制将会是将后来研究热点与难点。

    医科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分享了EGFR-TKI耐药后治疗模式的选择,是免疫+化疗+贝伐单抗,是免疫+化疗,还是贝伐单抗+化疗,亦或免疫+抗血管TKI。而对于其他驱动基因突变的免疫治疗策略,王教授指出ALK融合NSCLC免疫治疗效果不佳;KRAS和BRAF突变NSCLC免疫微环境呈激活状态,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HER2、MET、ROS1突变NSCLC免疫治疗可能潜在获益,但缺乏大数据支持;RET变异免疫成抑制状态,对免疫反应较差。

image.png


         第四篇章:革故鼎新,锲而不舍:肺癌研究热点与创新

主持人: 周清 教授、方勇 教授 、郭人花 教授,赵快乐教授, 田攀文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通过四个方面内容向我们阐述了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一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了肿瘤10年来发展变化,尤其是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速度惊人;二是研究技术,包括动物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的发展;三是新的免疫靶点层出不穷;四是在临床上遇到的挑战,如biomarker的探索、继发性耐药处理以及毒性反应的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汇报了肺癌新型药物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胡教授指出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识别2个不同表位/抗原,相比两个单抗的联合治疗更有增效、减毒作用,目前在晚期肺癌中,EGFR/MET双抗二线治疗EGFR 20ins已获批。另外一方面,以HER2-ADC、HER3-ADC和TROP2-ADC为代表的ADC药物在NSCLC中疗效初显,但安全性和Biomarker的选择将是ADC药物未来面临的挑战。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谈到靶向治疗相比于传统化疗对于EGFR突变脑转移灶有更好表现,但脑部的治疗失败复发仍较常见。即使在EGFR-TKI治疗的基础上,脑部放疗的合理使用仍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对于患者不加选择的进行脑部放疗的早期介入是不合适,而对于那些脑转移病灶为“寡”状态时,立体定向放疗的早期干预需要重视。最后朱教授也强调未来对于脑转移发生更好预测因素的探索有利于个体化诊疗的开展。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文峰教授分享了围手术期NSCLC免疫治疗策略和优化,他指出新辅助治疗强调免疫联合化疗,并且3个周期好于2个周期,但是辅助治疗不能去化疗化,因为不同化疗方案患者的获益不同。而对于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指标,如PD-L1表达,RVT%,ctDNA等依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对于辅助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方教授指出对于Atezolizumab PD-L1≥1%且PD-L1表达越高获益越明显,对于Pembrolizumab需要前瞻性研究探讨。

    南京鼓楼医院王立峰教授汇报了特殊人群的免疫治疗,她强调“特殊人群”不“特殊”。对于驱动基因突变患者,如KRAS突变总体IO治疗获益和野生型相似,STK11del、ERBB2 EXON20INS和更差的疗效相关,或许可以指导精准治疗;对于老年/PS2患者,老年患者可以从IO治疗获益,并应该尽早治疗,而对于PS2患者的IO治疗方式及时机需要更多探索;脑转移患者可以从IO治疗获益。对于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患者,ICI在HIV感染者中抗肿瘤活性和耐受性良好。最后,王教授也指出免疫治疗的目标人群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

image.png


    除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环节,大会还开展了申城中青年专家论坛,多学科团队推动肺癌精准诊疗和卫星会环节,5号上午申城中青年专家做了6个精彩讲题的报告,5号下午6个团队带来了6个精彩病例使多学科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体现的淋漓尽致,强大的导师团队,精彩的队长与大咖点评为会议增添了另一抹绚丽多姿的色彩。

    8月5日下午“多学科团队推动肺癌精准诊疗”环节6位队长带着6个精彩的病例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实战演绎,从免疫治疗动 态监测到III期不可切除NSCLC病例,从围术期IO-based治疗肺鳞癌到NSCLC术后辅助治疗病例,从晚期EGFR突变TKi耐药后免疫联合化疗到重症肺癌救治-风险与获益并存病例,每个病例都展现出了团队精准化治疗水平与实力。


    会议最后,大会执行主席王佳蕾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与会专家学者和观众表示感谢。王教授谈到,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各位授课专家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相信在国内肺癌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事业一定会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