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北汇-第七届乳腺肿瘤论坛于2025年3月7日至8日在上海圆满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参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承办。作为乳腺肿瘤领域备受瞩目的学术盛会,南北汇始终秉持“传承发展、合作创新”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全国中青年学者搭建学习交流与成果展示的高端平台,推动乳腺癌诊疗事业的持续进步。本届论坛延续往届传统,聚焦精准医学时代下的乳腺癌前沿进展与热点话题,通过“纵览全球”“原创中国”“刨根问底”“中流击水”“临床热点投票”等多元化环节,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与青年才俊,共同探讨乳腺癌诊疗的革新方向与未来趋势。
2025年3月7日,会议开幕式由余科达和徐莹莹教授主持,三位会议主席邵志敏、吴炅、金锋教授分别致辞。邵志敏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南北汇自2019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激发青年学者创造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乳腺肿瘤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吴炅教授则指出,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乳腺癌的诊疗模式,亟需多学科协作与创新思维。金锋教授回顾了南北汇六年来的成长历程,并对本届论坛的学术价值寄予厚望。
开幕式后,“纵览全球”第一部分由吴炅、张瑾、张清媛教授主持,徐兵河院士以“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强调中国原创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多中心协作机制。孙刚、孙建伟、江一舟教授分享了对徐兵河院士报告的观后感,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对乳腺癌药物进展进行了展望。
“纵览全球”第一部分由任国胜、金锋、李惠平教授主持,邵志敏教授以“多中心协作下的乳腺癌精准治疗”为题,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在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策略中的系列成果,尤其是三阴性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复旦分型”的临床转化实践,为全球乳腺癌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曾晓华、甘露、汪成教授在专家视角中分享了对邵志敏教授报告的观后感,赞叹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取得的突破。
随后,“中流击水1”环节由王永胜、崔树德、黄建、胡海教授主持,此环节聚焦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徐万海教授从分子影像技术的创新应用出发,探讨其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潜力,提出影像组学与基因组学联动的未来方向。邢金良教授则深入剖析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揭示了靶向线粒体代谢通路的新治疗策略。张鹏教授通过多组学队列研究,解析肺癌免疫化疗新药的作用机制,其跨瘤种研究思路为乳腺癌免疫治疗提供了启发。刘通、马力、谢伯剑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宝贵经验。
“原创中国”板块由刘红、柳光宇、孙涛、张国君、杨文涛、袁芃、刘蜀教授主持,李春晓展示了PTCH2基因在乳腺癌异质性调控中的关键作用,其机制研究为靶向治疗开辟新路径。张文娟及复旦肿瘤团队开发的智能辅助SNF分型平台,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实现晚期胆管癌精准分型,其技术框架对乳腺癌诊疗智能化具有借鉴意义。刘雅昕汇报了CDK4/6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临床研究成果,初步数据显示其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杨辞秋探索了3D血管重建技术在腔镜下保乳手术中的应用,证实该技术可提高手术精准度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朱久俊则分享了瑞康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HR阳性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II期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病理完全缓解率较传统方案提升显著。方仪、马小鹏、王一澎、程巧、徐岭植、王嘉、金鑫教授在专家视角环节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
“专题报告”环节由陈益定、刘运江、王晓稼、袁芃、金锋、杨红健、刘真真教授分别主持,围绕乳腺癌精准诊疗的创新驱动力展开。范蕾教授从多组学整合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角度,提出构建动态诊疗模型的构想,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双向转化。张剑教授系统梳理HR阳性HER2阴性早期高危乳腺癌的辅助治疗策略,结合真实世界数据与临床试验证据,提出分层治疗框架的优化建议。李俊杰教授针对中国国情下的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布局展开深度分析,强调需结合患者经济条件与医疗资源分布,制定个体化治疗路径。王浩、徐菲、张克兢、周文斌、张聚良、李爽、王磊苹、徐潮阳、丁百放、宋传贵、陈茹、徐亮、毛晓韵、孙晓分别在相关专题报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临床体验。
在“刨根问底1”环节,由张建国、王树森、刘健、王海波教授主持,邱鹏飞围绕I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争议,通过循证医学证据与真实病例对比,提出基于分子分型与影像评估辅助精准决策模型。宋传贵、乔江华、晁腾飞、张鑫丰、刘斌、张捷教授提出了质询和验证。罗婷教授比较ADC药物与传统化疗方案在新辅助治疗中的pCR率差异,指出ADC在HER2阳性亚组中的显著优势,并探讨其耐药机制的应对策略。李慧慧、张彦武、杨璇、李烦繁、储呈玉分别就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质询和探讨。
在“刨根问底2”环节,由曹旭晨、廖宁、刘晓安、滕月娥、解云涛教授主持,秦文星教授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选择,系统分析TKI与T-DXd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提出基于血脑屏障穿透能力的阶梯治疗方案。张强、杨昭志、王宇、徐璐、谢琳卡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李恒宇教授则从遗传学角度探讨BRCA1致病突变患者的保乳决策,强调需结合基因功能与肿瘤生物学行为进行综合评估。王廷、李薇、傅芳萌、张迎舟、李凯、王朝斌教授提出了质询建议。
随后的“中流击水2”环节中,由范志民、郭宝良、李兴睿、李靖若、王中华、李曼、李志高、姚静教授主持,青年学者展示了多项创新研究成果。肖毅汇报了关于ER中低表达与早期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生存获益的多中心配对分析研究,指出ER表达水平可能成为预测卵巢功能抑制疗效的生物标志物。黄亮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未达病理完全缓解患者的后续治疗选择,通过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数据,比较不同强化辅助抗HER2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于鑫淼则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早期乳腺癌淋巴结切除数量与预后的关系,提出过度淋巴结清扫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而精准评估淋巴结转移负荷可优化手术决策。王墨之分享了吡咯替尼或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及化疗一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方案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王珂、石晶、马骥、邱斯奇、金贻婷、杨谨、陈波、陶思丰、杨辞秋教授分别分享自己的体会,并对青年学者创新的临床思维表示鼓励和支持。
访谈节目“DEEPSEEK来了,让我们一起做个SWOT吧!”由厉红元、尹健、王玉主持,杨犇龙教授做引导,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优势与挑战。讨论嘉宾王昕、刘洁琼、刘晶晶、宋东、郑红梅、陈翱翔、王芳、蔡丰丰、程美教授从技术落地、伦理规范及数据安全等维度展开分析,提出构建标准化数据库与跨领域合作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专题报告环节,由刘真真、范照青、叶松青主持,王涛教授以“冲破迷雾看乳腺癌脑转移全身治疗新进展”为主题,系统梳理了近年来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脑转移患者中的应用突破,尤其是新一代ADC药物在穿透血脑屏障方面的潜力,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刘钊、李涛浪、郑亚兵、王琼、周鑫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临床建议。
2025年3月8日会议第二天,专题报告由吴新红、欧阳取长、贾红燕、马飞、胡夕春、杨碎胜教授主持,胡夕春教授首先以“2024年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研究进展盘点”为题,系统回顾了该亚型在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联合策略中的关键研究进展。胡夕春指出,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一线标准方案,但耐药问题仍需突破;新型SERD类药物和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的临床数据为后线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史业辉教授以“ADC引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变革”为题,详细阐述了ADC药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突破性应用。史业辉指出,TROP2-ADC与HER2-ADC的临床研究显著提升了患者生存期,尤其是针对传统化疗耐药人群,ADC药物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孔令禹、吴凡、王珏、王敏、胡泓、李杰、邵喜英、周美琪、丁锦华、徐菲、赵艳霞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临床体验,带给现场观众很多启示。
顺应潮流,在敬静、盛湲、黄元夕、王碧芸、李南林教授主持下,南北汇聚焦人工智能与乳腺癌诊疗的深度融合。徐军教授以“人工智能辅助乳腺癌精准诊疗”为题,展示了AI在影像诊断、病理分型及预后预测中的突破性应用,其团队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在微钙化灶识别与淋巴结转移预测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宋伟教授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医药领域的文献挖掘与选题策略,提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科研智能化平台,可大幅提升研究效率与创新性。唐鹏、侯净、夏添松、陈晰、杨清默教授则分享了自己在临床过程中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体验。
临床热点投票环节成为本次会议的高潮,黄亮教授讲解了乳腺癌国际共识前瞻投票规则,徐莹莹教授和余科达教授,与会专家围绕外科病理与全身治疗两大板块展开临床争议问题的投票。投票团专家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全体成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特邀专家,一共由全国各地一百多名专家组成。本次会议还邀请现场观众投票。投票结果为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闭幕式上,大会对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投票选出的2024年度乳腺领域十大研究进行了隆重发布并颁奖。邵志敏、徐兵河、任国胜、吴炅等颁奖嘉宾为“最佳乳腺学术平台贡献奖”“最佳乳腺学术项目贡献奖”“最佳乳腺学术交流贡献奖”“最佳乳腺原创研究贡献奖”第三方颁发荣誉证书。颁奖典礼后,大会宣布“乳腺癌科研基金”正式启动,旨在资助青年学者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中国乳腺肿瘤研究迈入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新阶段。
本届论坛的学术内容不仅涵盖基础机制探索、临床实践优化与技术创新,更凸显了中国学者在全球乳腺癌研究中的话语权提升。从分子分型的本土化模型到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探索,从原创药物的临床试验到多中心协作网络的完善,中国乳腺肿瘤领域正以加速度迈向国际前沿。会议期间,千余名参会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就乳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展开深度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南北汇作为连接南北、融汇东西的学术桥梁,将继续以推动青年成长为核心使命,以科学之光点亮创新之路,为中国乳腺肿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