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徐宇, 贾东东, 廖智超, 孙伟, 吴海啸, 任志午, 赵军, 邢汝维, 滕胜, 杨蕴, 陈勇, 李涛, 杨吉龙
摘要:
背景与目的:众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治疗及靶向治疗均可显著延长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然而,抗PD-1辅助治疗在中国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效果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接受抗PD-1辅助治疗的RFS,并与BRAFV600抑制剂vemurafenib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30日—2020年8月30日来自中国3所癌症中心的120例已经切除的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信息。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术后辅助性的pembrolizumab/toripalimab或vemurafenib治疗。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RFS,采用log-rank检验来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接受辅助性抗PD-1治疗的90例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中位RFS(median-RFS,mRFS)为16个月(95% CI:14~18个月);12个月RFS率为69.5%(95% CI:64.6%~74.4%),24个月RFS率为45.8%(95% CI:40.5%~51.1%)。30例接受vemurafenib治疗的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mRFS为18个月(95% CI:10~21个月),12个月RFS率为62.8%(95% CI:54.0%~71.6%),24个月RFS率为35.9%(95% CI:27.1%~44.7%)。分层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抗PD-1治疗组和vemurafenib组的RFS没有明显差异。其次,BRAFV600E是否突变可能不影响抗PD-1治疗的RFS。另外,在本研究中,对于BRAFV600E突变的患者,术后接受抗PD-1治疗或vemurafenib,其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虽然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RFS优于肢端型患者,来源不明患者的RFS最差,但在中国真实世界中,抗PD-1辅助治疗的治疗效果仍较差。结论:作为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抗PD-1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在本研究中,辅助性抗PD-1治疗与辅助vemurafenib治疗效果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我们可能仍然需要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来改善其辅助治疗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
[1] | 陈安莉, 沈浩元, 阳仕雄, 邓春燕, 胡超华, 刘汉忠, 王舒, 钱芳. 血浆长链非编码RNA H19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8): 727-735. |
[2] | 蔡钢, 王舒蓓, 陈佳艺. 放射治疗在胃癌全程管理中的现状与挑战[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7): 581-587. |
[3] | 刘建兰, 陈黛诗, 胡泓, 周冬仙, 胡锦涛. 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及治疗前后HER2状态变化的评估[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5): 417-426. |
[4] | 许炳琦, 张国强.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二次活检诊断病理学应答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4): 335-342. |
[5] | 徐宇, 陈勇, 杨吉龙, 朱冠男. Ⅲ期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33-1146. |
[6] | 邹孜瑊, 孙伟, 胡涂, 王春萌, 严望军, 罗志国, 刘欣, 钟景钦, 林馨怡, 徐宇, 陈勇.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临床诊疗中的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68-1177. |
[7] | 贾东东, 李涛.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用于24例恶性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78-1183. |
[8]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二甲双胍辅助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1): 1121-1132. |
[9] |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年版)》专家组.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 80-89. |
[10] | 胡冠男, 陈 雷, 周良平, 周正荣 . 肺恶性黑色素瘤合并肺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7): 647-650. |
[11] | 毕 钊, 宋现让, 陈 鹏, 谢 丽, 蒋 伟, 宋兴国, 丛斌斌, 王永胜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学完全缓解的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1): 63-68. |
[12] | 周宏宇, 陈丽华, 李浩然, 程 玺. c-kit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现状与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 30(10): 834-840. |
[13] |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 29(5): 390-400. |
[14] | 秦岚群, 邹征云 . 个体化肿瘤疫苗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 29(11): 906-909. |
[15] | 毛 艳,王海波.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过程中手术时机的选择[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 29(10): 761-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