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怡, 孙伟, 胡涂, 王春萌, 严望军, 罗志国, 刘欣, 钟景钦, 邹孜瑊, 徐宇, 陈勇
摘要:
背景与目的:中国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患者的预后显著低于欧美人群,主要是因为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AM)无论是在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主要是免疫治疗)上都差于皮肤型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近5年在MM外科治疗和药物辅助治疗选择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回顾性分析近5年单中心经手术治疗的AM及CM患者的生存变化和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对2017—2021年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黑色素瘤诊治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M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病史回顾和随访收集患者完整的基本信息、原发灶特点、淋巴灶转移特征和生存状态,剔除黏膜型、原发不明、随访时间短于6个月的病例。通过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生存的差异和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585例黑色素瘤患者,其中AM 397例,CM 188例。中位年龄59(19~89)岁,女性占54%。AM和CM在性别、年龄、原发灶位置、基因突变分布和辅助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Breslow深度、溃疡、淋巴结转移等肿瘤负荷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36个月,1、2年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分别为75.6%和61.2%。但两亚型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中RF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原发灶溃疡(HR=2.265,95% CI:1.257~4.080),NRAS基因突变(HR=1.816,95% CI:1.211~2.725),较晚的N分期(N1、N2、N3相较N0的HR分别为1.850、4.085、4.191);保护因素为女性(HR=0.636,95% CI:0.433~0.933)和上肢原发灶(HR=0.259,95% CI:0.105~0.639)。CM中RFS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原发灶溃疡(HR=4.073,95% CI:1.718~9.654),较晚的N分期(其中N3期的HR=5.482,95% CI:2.385~12.601)。结论:预后分析发现,原发灶的肿瘤负荷仍旧与CM和AM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NRAS基因的突变状态则提示AM预后更差。
中图分类号:
[1] | 王先泽, 吴文铭.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理念的四种转变[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9): 765-771. |
[2] | 江健韵, 应红梅. 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5): 445-450. |
[3] | 王子茂, 曹原, 王琪影. 皮肤梭形细胞黑色素瘤患者生存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3): 234-242. |
[4] | 徐宇, 陈勇, 杨吉龙, 朱冠男. Ⅲ期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33-1146. |
[5] | 李婷, 徐宇, 贾东东, 廖智超, 孙伟, 吴海啸, 任志午, 赵军, 邢汝维, 滕胜, 杨蕴, 陈勇, 李涛, 杨吉龙. 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抗PD-1 vs 靶向治疗: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47-1157. |
[6] | 邹孜瑊, 孙伟, 胡涂, 王春萌, 严望军, 罗志国, 刘欣, 钟景钦, 林馨怡, 徐宇, 陈勇.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临床诊疗中的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68-1177. |
[7] | 贾东东, 李涛.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用于24例恶性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78-1183. |
[8] | 韩如雪, 梁翔, 马旭辉, 郭伟, 吴云腾, 任国欣.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84-1189. |
[9] | 胡冠男, 陈 雷, 周良平, 周正荣 . 肺恶性黑色素瘤合并肺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7): 647-650. |
[10] | 梁 翔 , 吴云腾 . 伴复发转移的口腔黏膜黑色素瘤长期生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 30(7): 531-537. |
[11] | 杨晓玲, 斯 璐, 毛丽丽, 王 轩, 崔传亮, 迟志宏, 盛锡楠, 郭 军. 帕博丽珠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不良事件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 30(5): 362-368. |
[12] | 朱晓东, 陈思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从机制到临床[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 30(12): 969-976. |
[13] | 周宏宇, 陈丽华, 李浩然, 程 玺. c-kit在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现状与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0, 30(10): 834-840. |
[14] | 孙洺洺,包灵洁,易晓芳,徐丛剑,姜 伟 . 101例原发性输卵管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 29(9): 723-729. |
[15] | 陈柳含,张洋洋,李先安. 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 29(5): 362-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