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基, 王海霞, 汪玲, 罗小刚, 邹冬玲
摘要:
类器官是一种优异的肿瘤和干细胞研究模型,对其生长或药筛等过程的各种类型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对类器官本身以及所代表疾病的了解。但人工观察和筛选类器官以及使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在处理类器官数据时,存在分析准确度与效率低、难度系数大、人工成本高以及带有一定主观性等问题。而人工智能在很多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已被证明会产生卓越效果。将人工智能引入类器官研究,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准确性和速度,从而使类器官能更好地实现疾病建模、药物筛选、个性化医疗等。首先,类器官图像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取得了显著进展。结合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能够更精准地捕捉类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变化,提高对类器官形态和生长的自动识别能力,达到较高的准确度,节约研究时间与成本。其次,对于类器官的组学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同样取得了重要突破:可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以及发现潜在的基因表达模式,为细胞发育和疾病机制的解析提供新的工具。再次,类器官其他类型的数据如电信号和光谱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类器官类型和状态客观的分类,为类器官的全面表征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在类器官重要应用领域—药物筛选方面,人工智能可为过程监测和结果预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高内涵显微镜图像和深度学习模型,研究者们能够实时监测类器官对药物的响应,实现了对药物作用的非侵入性检测,使药物筛选更加精准和高效。然而,尽管人工智能在类器官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数据获取的难度、样本质量和样本量的不足、模型解释性的问题等制约了其广泛应用。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致力于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增强模型解释性,并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方法,以更全面、可靠地应用人工智能于类器官研究中。因此本文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类器官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取得了明显的研究进展。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人工智能在类器官研究中的更深层次应用。未来,人工智能有望在类器官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速其向临床转化和精准治疗的应用进程。
中图分类号:
[1] | 刘洋, 胡奕炀, 刘月平, 牛淑瑶, 丁平安, 田园, 郭洪海, 杨沛刚, 张泽, 郑涛, 檀碧波, 范立侨, 李勇, 赵群. 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胃癌新辅助化疗患者HER2表达评估中的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4): 377-387. |
[2] | 芦瑜, 席雨梦, 何晓明, 杨少坤, 张佳, 王雷, 何朝星, 向柏. 共培养策略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3): 293-302. |
[3] | 高鹤丽, 徐近, 陈洁, 虞先濬.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精准诊疗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11): 993-1001. |
[4] | 沈洁, 刘雅静, 莫淼, 周瑾, 王泽洲, 周昌明, 周世崇, 常才, 郑莹. 人工智能辅助超声对中国女性乳腺病灶识别的有效性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11): 1002-1008. |
[5] | 崔灵珺, 田超, 程梓轩, 郑佳彬, 苏菲, 谭煌英.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前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9): 779-785. |
[6]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7): 657-668. |
[7] | 王若彤, 王欣, 沈波. 类器官在肿瘤转化医学中的应用和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1): 1105-1114. |
[8] | 徐文浩, 田熙, 艾合太木江·安外尔, 瞿元元, 施国海, 张海梁, 叶定伟. 人工智能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 68-74. |
[9] | 杨 鑫 , 章 真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数字病理学中的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2): 151-155. |
[10] | 张婷婷,渠 宁,郑 璞,等. 机器学习在甲状腺肿瘤诊疗中的应用[J]. 中国癌症杂志, 2017, 27(12): 992-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