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毅, 吴名, 姚刚
摘要:
肿瘤类器官是指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的三维结构模型,拥有与亲代肿瘤类似的基因谱系和病理学特征,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肿瘤在体内的微观形态和生长情况,是肿瘤研究的新型体外模型,在研究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高通量筛选药物、指导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细胞共培养、血管化和微流控等技术与类器官模型的融合发展,催生了器官芯片(Organ-on-a-Chip,OoC)等新工具的发展,促进了类器官模型在研究肿瘤耐药机制、筛选敏感药物和指导精准治疗临床试验等肿瘤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然而,目前类器官模型还存在培养质量不稳定、高通量检测成本高、难以精确模拟肿瘤微环境和空间结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克服技术瓶颈,使其更好地应用于肿瘤学研究,进一步提升肿瘤研究水平。本综述对肿瘤类器官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在肿瘤类器官的最新应用方面,本文介绍疾病的建模、肿瘤创新药的研发及在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并对近期开展的类器官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汇总;此外,在肿瘤类器官的技术进展方面,本综述详细阐述开发新型培养装置、模拟肿瘤微环境、诱导血管生成等。综上,本综述梳理肿瘤类器官研究的最新进展、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肿瘤类器官的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1] | 梁滢昀, 陈健华.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7): 686-694. |
[2] | 陈虹, 曹治云. 人源胰腺癌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新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6): 590-597. |
[3] | 吴洪基, 王海霞, 汪玲, 罗小刚, 邹冬玲. 人工智能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挑战[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2): 210-219. |
[4] | 杨梓怡, 顾丙新, 许晓平, 宋少莉. 18F-FDG和68Ga-FAPI PET/CT在不同恶性肿瘤肺转移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9): 829-833. |
[5] | 孙崇源, 赵东兵. 循环肿瘤DNA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8): 782-789. |
[6]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基因重组溶瘤腺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5): 527-548. |
[7] | 芦瑜, 席雨梦, 何晓明, 杨少坤, 张佳, 王雷, 何朝星, 向柏. 共培养策略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3): 293-302. |
[8] | 陈祝俊, 丁志敏, 马晓路, 王砚春, 胡昊昀, 卢仁泉, 郭林. 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析及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10): 927-935. |
[9]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10): 954-967. |
[10] | 崔灵珺, 田超, 程梓轩, 郑佳彬, 苏菲, 谭煌英.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前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9): 779-785. |
[11]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7): 657-668. |
[12] | 胡夕春, 胡志皇, 王碧芸, 王佳蕾, 陶荣, 张剑, 郭伟剑, 陈洁, 罗志国, 李婷, 黄明主, 邱立新, 桑友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抗肿瘤药物治疗[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6): 499-511. |
[13] | 赵明明, 王天佑, 王超.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1): 1098-1104. |
[14] | 王若彤, 王欣, 沈波. 类器官在肿瘤转化医学中的应用和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1): 1105-1114. |
[15]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 二甲双胍辅助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1): 1121-1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