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卫华, 陈兰, 赵昆, 柯追, 许青, 郭献灵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黑色素瘤是一种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持续升高。而端粒酶和自噬在细胞增殖、生存及应激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端粒酶通过延长染色体末端的端粒来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自噬作为一种细胞自我降解机制,既能帮助细胞清除受损成分以促进存活,也能在特定条件下诱导细胞死亡。在肿瘤微环境中,端粒酶和自噬常被异常激活或调控失衡,参与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初步探究端粒酶和自噬在黑色素瘤发展中的作用,并评估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联合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在治疗黑色素瘤中的潜在协同作用。方法: 通过给予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处理,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来评估细胞活力,并采用Annexin Ⅴ/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此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p62的表达,利用自噬双标腺病毒转染技术来观察自噬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应用BIBR1532和自噬抑制剂CQ,分析细胞增殖、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和细胞周期分布,并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来验证细胞增殖能力,从而全面地评估这种联合治疗策略的疗效。结果: 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在50 μmol/L的浓度下能够显著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同样在这一浓度下,BIBR1532能够上调A375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同时降低p62蛋白的表达。通过自噬双标腺病毒转染A375细胞,观察到经BIBR1532处理后,自噬流显著增强。BIBR1532(50 μmol/L)与自噬抑制剂CQ(20 μmol/L)的联合应用可显著促进A375细胞的死亡,诱导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破坏,导致细胞周期在G2/M期停滞,并显著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论: 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不仅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还能激活这些细胞的自噬过程,而通过应用自噬抑制剂CQ抑制自噬反应则能增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对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的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
[1]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 奥沙利铂超敏反应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8): 785-805. |
[2] | 辛美仪, 林玉红, 赵凯. 肿瘤mRNA疫苗及其递送载体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5): 509-516. |
[3] | 李晓辉, 赵加旭, 彭海豹, 张叶, 曾睿, 迟喻丹. HMGA2对软脑膜转移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4): 389-399. |
[4] | 谭小浪, 姚莎, 王桂华, 彭罗根. uPAR通过MAPK信号抑制细胞自噬促进胰腺癌增殖、侵袭及化疗抵抗的作用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10): 944-956. |
[5] |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防治与临床研究管理专业委员会. 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1): 104-134. |
[6] | 杨梓怡, 李盼丽, 顾丙新, 刘成, 宋少莉, 许晓平. 68Ga-DOTA-PDL1P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4): 354-360. |
[7] | 冷婕, 邱国春, 张菠, 蒲艳. 乳腺癌中心体调控蛋白SEC23B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2): 152-161. |
[8] | 赵博伦, 朱冠男. NRAS突变型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10): 936-944. |
[9] | 邹淳缘, 许晓峰, 卢仁泉, 郭林. 肺癌组织和外周血中p53、PGP9.5、SOX2、GAGE7、GBU4-5和MAGE A1蛋白水平检测及其临床价值探讨[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1): 36-44. |
[10] | 胡夕春, 胡志皇, 王碧芸, 王佳蕾, 陶荣, 张剑, 郭伟剑, 陈洁, 罗志国, 李婷, 黄明主, 邱立新, 桑友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抗肿瘤药物治疗[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6): 499-511. |
[11] | 江健韵, 应红梅. 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5): 445-450. |
[12] | 王子茂, 曹原, 王琪影. 皮肤梭形细胞黑色素瘤患者生存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3): 234-242. |
[13]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的骨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3): 274-286. |
[14] | 徐宇, 陈勇, 杨吉龙, 朱冠男. Ⅲ期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33-1146. |
[15] | 李婷, 徐宇, 贾东东, 廖智超, 孙伟, 吴海啸, 任志午, 赵军, 邢汝维, 滕胜, 杨蕴, 陈勇, 李涛, 杨吉龙. 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抗PD-1 vs 靶向治疗: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2, 32(12): 1147-1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