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彤, 孙伟, 徐宇, 胡涂, 刘琬琳, 郑琼丹, 邹孜瑊, 董子瑞, 马文杰, 陈勇
摘要:
背景与目的: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复杂的多层次调控作用。已有大量关于MITF的研究在皮肤型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中进行,但MITF在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l melanoma,AM)中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AM患者的MITF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为患者的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8年3月—2022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原发灶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取得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制成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本研究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203-ZZK-69-3)。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电子数据库中查阅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理学特征,整理出与组织芯片孔位逐一对应的患者信息总表。切取完整的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由3名病理科医师独立在显微镜下进行阅片,评估MITF的表达情况。依据MITF表达水平对患者进行分层,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37例AM患者。MITF表达水平与T分期、N分期、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Clark分级、前哨淋巴结、溃疡有关。调整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和溃疡是MITF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ITF高表达或更高的T分期预示着更短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MITF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在术后观察或细胞因子治疗组与辅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治疗组间并无显著差异,而MITF低表达的患者能够从辅助ICI治疗中显著获益。结论: 较高的N分期或合并溃疡预示着AM患者的肿瘤细胞内MITF呈高表达,而高表达MITF是疾病早期出现复发、转移甚至死亡的危险信号。此外,MITF低表达的患者可以从术后辅助ICI治疗中获益。MITF不仅可以辅助黑色素瘤的诊断,还能够为临床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中图分类号:
| [1] | 赵翊含, 林岩松. 《2025版美国甲状腺学会成人分化型甲状腺癌管理指南》解读: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核医学诊治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9): 815-825. |
| [2] | 王艺华, 李雅琪, 裴玉蕾, 吴开良, 范兴文. 放射性淋巴细胞减少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队列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9): 867-873. |
| [3] | 钟佳倩, 李家平, 谢晓燕, 郑艳玲.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腋窝管理及前哨淋巴结诊治的优化[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9): 884-892. |
| [4] | 刘瑄, 郑玉菡. AB型胸腺瘤术后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9): 893-898. |
| [5] | 何超, 周夜夜, 章斌, 邓胜明.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接受CAR-T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价值的队列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8): 743-751. |
| [6] | 段霜霜, 古丽乃再尔·阿卜杜赛麦提, 张丽君, 孙淼, 柳惠斌. PTEN靶向PDK1调控肾透明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表型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8): 761-768. |
| [7] | 翟梓涵, 陈盛. MRI预测乳腺癌淋巴结状态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8): 799-807. |
| [8] | 李心翔, 骆大葵.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创新模式探讨[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7): 631-636. |
| [9] | 张钰洋, 刘骞. 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进展与展望[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7): 642-656. |
| [10] | 安杨, 王晨童, 邱小原, 周皎琳, 林国乐.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管理及分析[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7): 665-671. |
| [11] | 钱佳佳, 阮聪, 刘继勇, 徐蕊.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肢端型黑色素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7): 702-709. |
| [12] | 王红霞, 殷咏梅, 胡夕春.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7): 710-734. |
| [13] | 田田, 陈晨, 魏然, 包龙龙, 顾丙新, 张群岭, 曹军宁, 于宝华, 李小秋, 周晓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变异特征与18F-FDG PET/CT SUVmax的关系解析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6): 531-542. |
| [14] | 范素梅, 信聪伶, 朱来芳, 刘畅, 徐蕊, 周正荣, 程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及靶向治疗在复发、转移及初治晚期宫颈癌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6): 570-577. |
| [15] | 鲍正敏, 李乾永, 鲁晓腾, 杨彦举. 分次内CBCT影像引导技术引入DIBH在左侧乳腺癌放疗中的意义[J]. 中国癌症杂志, 2025, 35(6): 578-584. |